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工艺技术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工艺技术


} IKI 岌 D DB - E 从 } AN r +
电 + 热耗\_ BAP A0
乏、 OM B/
r 产门

lco
冲 邻 已层
: 常的无渣 a h 良型无渣
80
份.
vs w

K - H O P
图1 底吹气体量和钢液混合均匀时间
0 6匕 。
底 气 吹 体夏,3 t m/ ‘
K y rs ovr rt -oo b wn, l i e Wod e, btm i s e m k g cne t o t l g t an p o e
氧气转炉在上世纪7 年代前, 0 主要是氧气顶吹
转炉, 另外还有少量氧气底吹转炉。 但在生产实践中 发现, 氧气顶吹转炉存在吹炼前期化渣较慢, 后期熔 池钢水成份、 温度 、 氧化性不均匀的问题; 而氧气底 吹转炉虽熔池搅拌不成问题但炉渣氧化性弱, 脱磷 较难且废钢比较顶吹小。
第一作者简介: 李志恩, 17 年生,94 男。90 1 年毕业于 9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 现在太钢技术中心从事钢铁冶金专业, 工程 师。邮编:303 0000
万方数据
・2 1・ L E L K , O T K一 BD A 等, B , G L D一 D一 B 和N C L 一 B 由 于该技术供气元件容易维护、 寿命长、 操作工艺比 较 简单及适应钢种范围广, 因此在世界被广泛采用。 我 国现有的复吹转炉绝大多数采用该技术。 () 2 顶底复合吹氧法 该技术属于强化冶炼型的复吹方法。代表技术
关健词 转炉 顶底 复合吹炼 炼钢 中图分类号 :F2 T 78 文献标识码 : A
T pbt m o i C ne e T cn lg a d r c s o-o o B wn ovr r eh ooy n P o es t l g t
Ti a I n S e (r p C . a un ad l o ) L . y r n t Gu ot o e d
33 底部喷嘴位置的设 . 定
底部喷嘴位置的设定对熔池搅拌效果及吹炼过 程中产生喷溅大小有关。
。 通常
: :
. 渣 无
34 转炉吹炼终点锰收得率有所提高 .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由于吹炼终点钢液残留氧及 渣中FO e 有所降低, 故钢液中 残锰有所提高, 终点碳 和锰的收得率关系如图3 所示。
a N3 bt bw g eewi a png d te no a p cs l n o t-tm i c v r h li ta pth ly re lg d o oo l n o r h r an o " og n o s o i p o n t c e o c d n f e t - tm w g v esemk g e 0 N2 l i pnoT C . o bt b i c e r l i p c sn semk g t I O p oo l n o r t an r s i o t a n l f o nt e o e a S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工艺技术
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 李志恩 王国华
摘 要 简要回顾 了顶底 复合吹炼转0工艺技术的起源, 叙述 了该工艺技术的开发、 分类及主要 冶金特点,
复吹转炉工艺技术在国内大 钢厂的应用情况。 太钢二钠厂现 1 号复吹转炉的生产概况及2 3 号, 号顶吹转炉 拟采用的“ 长寿复吹转炉炼钢工艺技术” 的工艺特点。
e 舞 漏, y 舞
9 豁料 释知 券淞
液性 化 }肠 魏 舞 一 舞毅‘ 终 控 性 }舞 魏 ‘ 点制 毅 忽 最气流 } 佳体童 {
底吹气体盆,'(m・) m/m t
图 2 底吹气体盆和一些反应与操作的关系
( 味  ̄哥
0 0 1 . 0 3 . 0 2 .
0 1 . 00 3 . 00 5 0 创〕0 7 . 00 2 . 00 4 . 0 . .0
M3 终点碳和锰的收得率关系
32 转炉吹炼操作条件有所改善 . 由于 从转炉底部向熔池吹人气体对熔池进行搅 拌, 使吹炼平稳, 钢中残留氧有所下降, 清中 FO降 e 低, 喷溅物减少, 终点可 控性好。 一 O 法底吹气体 Q BP
Li in Zh e
Wa g o u n Gu h a
A s at v w t og ot - tm wn c v etho g ad c s e ret bt c e es ri f b t b i o e r nl y p e . i s r R i h in o oo l g r e o n r s ds b h e p o nt c o c e dvom n c sf a mi m tlg a ca crts ts c s h apa e eep et lsy a e lrc h a esc o h p e . pln o l , i n a d n au il r tii f r s t i o e i c f t - tm wn cnee p cs i dm sc i etp s G nr p dco sutn o b t b i ovrr e n e im n e re ee l utn ao o p oo l g t r s o t a n r i . a r i i i f o o o t Nl b t bw g v e iN2 l i p n a t p c s aescoNt ot - tm i c e rn semk g tn h r e c r ti s o o oo l n o r ( o t a n l ) e s h crt f p o nt e a d o a i
量和一些反应与操作的关系如图 Pt 所示。
35 顶底复合吹炼钢液中 . 氢含 量有所降 低 顶底复合吹炼采用普通吹炼与无渣吹炼在相同 吹炼终点碳的条件下钢液中氢含量有所降低。普通 吹炼和无渣吹 炼终点【][] C , 的关系如图4 H 所示。
(日 氏。 } ̄ 民 )城 城 欢
0 0 . 40 0 . 00 2 . 00 7 . 20 0 . 70 1 . 00 4 .0
吹止I ( cl%) 图4 普通吹炼和无遭吹炼终点I 1I 的关系 c .HI
万方数据
《 山西冶金)
3‘ 脱碳氧 . 效率有所提高 顶底复吹转炉与 顶吹转炉相比 脱碳氧效率有所 提高。终点〔 ] C 和氧的关系如图5 所示。
为底吹风口寿命难以与炉衬寿命同步。 5 顶底复吹工艺在太钢第二炼钢厂的应用 51 太钢第二炼钢厂的概况 . 太钢第炼钢厂是太钢 ( 集团) 公司 有限 的主要 炼
a一B P O
10 [ n( M ] %)
11p. 40 0 (p )
() [] S/S
(, ) , P0
[ 】 00% c 一 .5
[】 00% C 一 .5
a一B P O
总第 3 9 期
20 0 4年第 1 期
山 西 冶金
SI IANXI E M TAL LURGY
Tt 9 l oa 3
No 1 2 0 . 0 4 ,
文章编号: 7 一 1220 )1 0 1一 3 1 2 15(040 一 01 0 6
收稿 5 : 0 一1 一 0 期2 3 2 3 0
有 B C一 A , H , B S B一 S BP L D一 C S , P和 K一 O T T BP 等。日本与欧洲较多采用。
20 年第 1 04 期
20
(F )%) 。 Te(
10 加 。 60 20 0 乃 父 25 。 30 20 10 。
 ̄ .
[ 一0 0 % C】 . 5
() 3顶底吹氧气、 喷加燃料法 该技术指顶吹氧气、 底吹或侧吹氧化, 底喷 同时 或加人燃料, 增加废钢型7 属于 的复吹方法。 代表技 术有 O M一 , 和 K 等。 B S S S 其中K 法采用 1 % K M S 0 0 底吹氧, 同时底喷煤粉, 1 %废钢氧气炼钢。 实现 0 0 该 技术主要应用于欧洲。 3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工艺的冶金特性 31 加速熔池内钢液成份及温度的混合均匀 . 由于 从转炉底部吹入部分气体, 增加了 熔池的 搅拌能,从而有利于熔池内钢液成份和温度的均匀 性。不同的顶底复吹类型及底吹气体量和钢液混合 均匀时间如图 11 1 2 所示口
月 亘 言 巾 卿 习 坷 是 效

(a) (i, 二 5 4 Co / S ) 3 一 0 o
(F) 1% Te = 5
底吹气体量. ( n・) m/ t 3 n u
主要项 目
搅效 拌果
改善喷溅 喷溅物
} 效程 果度 } 撼熟 绷 一洲森 舞
世界炼钢领域中发展起来了一项新技术、新工艺一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法。 1 顶底复合吹炼转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
18 9 年卢森堡阿尔贝 7 德贝 尔瓦厂首先开发出顶 吹氧气、 底吹惰性气体的复合吹炼方法, B 法, 即L E
由于 顶底复吹技术一方面显 示出诸多冶金效果 和经济效果, 另一方面, 于该冶炼工艺 由 兼有顶吹和 底吹两种冶炼工艺的优点, 且设备简单, 能够充分利 用原有吹炼装置。 投资少、 见效快, 因此在世界各国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不断发展。 顶底复吹技术问世5 年 在世界范围内已 0 后, 有7 座容量31 t 5 的大型转 0 炉改造成功并投产。 可以说, 到上世 0 纪8 年代末, 复 吹炼钢法已取代顶吹法而成为转炉炼钢的主流。 2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技术的分类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技术主要分三大类: () 底吹惰性气体 1顶吹氧气、 法 该技术为加强搅拌型复吹方法 ,代表技术有
且 很快在西欧、 北美迅速推广。与此同时, 本各大 口 钢厂也相继开发成功顶底复吹技术服氧气顶吹转炉和氧气底吹 转炉工艺上 的缺点, 人们提出了在氧气顶转炉的炉底通入气体, 以加强以 熔池的搅拌; 在底吹氧气转炉中增设顶吹 氧枪以 改善炉渣的氧化性。 于是在上世纪7 年 0 代末
钢厂, 前 目 其年产量为 不锈钢5 万t 0 , 碳钢20 o 4 万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