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病研究进展
CI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减少亦使血管 平滑肌细胞与弹力蛋向及细胞外基质之间 联系减少、平滑肌细胞增值、中膜各层之 间基质沉积,导致血管中膜肥厚变性。
动脉瘤临床症状
小而未破裂的动脉瘤多数无明显症状 超过一定大小的ICA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例如, 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可压迫视交叉和脑下垂体等结 构引起视野缺损;大脑中动脉瘤可引起偏瘫、抽 搐等症状; 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复视、 病侧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等症状。 动脉瘤破裂后主要表现为SAH的症状,包括突发 剧烈头痛、呕吐、畏光、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 和脑膜刺激症状等
雷帕霉素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 药物,可通过抑制mTOR信号途径使细胞停 滞于G。期而抑制细胞增殖。
多囊肾的治疗:PPAR激动剂
PPAR激动剂,如罗格列酮是一种降糖药,短 期治疗可延缓多囊肾进展,保护肾功能, 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抗纤维增生效应有关。 罗格列酮可抑制多囊肾 囊肿里上皮细胞增 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β –catenin表达, 从而抑制wet/β –catenin通路有关
[ ] Grimn MD,Tortes VE, Grande jP。el a1. Vascular expression of polycystin.J Am Soc Nephml,1997,8:616—626.
ADPKD患者由于PKDl或PKD2基因突变或 调节基因的突变,引起其编码的多囊蛋白 数量、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血管内膜和 中膜结构的紊乱,尤其是中膜多层环形排 列的弹性膜结构的破坏及各层弹性膜之间 弹性纤维连接减弱,从而导致了血管壁结 构和功能障碍,引起ICA和SAH的发生
正常血管内膜由单层扁平血管内皮细胞和 内弹性膜组成,中膜由5-6层平滑肌细胞和 弹力蛋白层共同组成多层同心圆结构。 PCI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减少可引起发生 瘤变处血管内皮细胞数减少、内皮细胞之 间距离增宽、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甚至内 皮细胞和内弹性膜之间发生分离,最终导 致内弹性膜的断裂。
ADPKD病理生理
PKDl或PKD2基因突变突变影响肾小管上皮 细胞纤毛的机械感知功能,而这一功能缺 陷会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失控和过度 分泌,导致沿肾单位的各个节段产生囊性 结构。
肾外表现
除累及肾脏外,还可引起肝脏囊肿、胰腺 囊肿、心瓣膜病、结肠憩室和颅内动脉瘤 等肾外病变
目前已经证实PKD基因编码的多囊蛋白在 弹性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结缔组 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提示多囊蛋白 在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中起重要 作用[ ]
多囊肾的治疗
cAMP – PKA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蛋白激 酶A信号通路)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多囊肾的治疗-免疫抑制剂
雷帕霉素是可通过抑制mTOR信号途径,抑 制组织细胞增殖和多囊肾模型中囊肿的增 长,并能延缓肾衰竭。 此外还可通过抑制血管重建和纤维增生, 使血管硬化减弱,减慢囊肿生长和间质纤 维化。 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与雷帕霉素相比 同样能明显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凋亡
信号转导通路
cAMP – PKA信号通路 生长因子相关信号通路 Wet信号通路 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相关信号通路
mTOR是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由 mTORCl和mTORC2两个复合体组成,此复合体既 含有相同的接头蛋白G β L,又分别含有不同的接 头蛋白。 mTORCl中含有特征性的Raptor蛋白,可以被 mTOR抑制剂特异性抑制.而mTORC2中含有特 征性的Rictor蛋白,不会轻易被mTOR抑制剂特异 性抑制。 mTORCl和mTORC2的生物学效应也有所不同, mToRcl主要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生长、翻译和细 胞代谢。mTORC2则主要参与调节细胞骨架中的 肌动蛋白合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研究进展
多囊肾病(PKD) 系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无 数囊肿的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两种。
ADPKD主要表现
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了无数大小不一的 囊肿
它们逐步挤压肾组织,造成肾实质损害, 出现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及高血压, 由于毒素积制
目前已知有3种基因的突变导致了ADPKD: ①PKDl( 约占85%) ②PKD2 ( 约占15%) ③PKD3 ,所占比例非常小
基因定位
PKDl基因定位在第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3 亚带(16p13.3),总跨度约53kb,由46个外 显子组成,其转录的mRNA长度14.1kb, 编码多囊蛋白l (polycystin – l,PC1)。 PKD2基因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到 2区3带 (4q22~23),编码多囊蛋白2 (polycystin–2.P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