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演示ppt(ppt)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演示ppt(ppt)


AMI下壁、后壁、右室
AMI广泛前壁
右冠近段闭塞(下壁)
左主干次全闭塞STaVR>STV1(6+2现象)
因此,心电图仍然是诊断AMI必不可少的而且极其有用 的检查手段。
三型基本改变
1、缺血型改变
➢ T 波改变:出现于急性心肌缺血的同时或其后数分钟到数小 时,典型者表现为 T 波增高、变尖、呈帐顶状或尖峰状, 电压可高达 2mV。随后T 波倒置,倒置 T 波常双肢对称,顶 角尖锐呈“箭头状”,称为“冠状 T 波”。
➢ 4、陈旧期:梗死后数月到数年,倒置的T波已恢复正常或 长期无变化,多残留异常Q波。
➢ 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临床对心电图尽早对急性心 肌梗死作出判断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异常Q波多需在发病 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出现,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目前 将急性心肌梗死按有无ST段的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和 “非ST段抬高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以ST段改变代替传统 的Q波分类突出了对早期干预性治疗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 电图诊断演示 ppt(ppt)
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
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指心肌 缺血引起的任何体积大小的心肌细胞的 坏死。
心肌坏死标记物(cTn )↑+一项缺血证据: ➢ ①症状; ➢ ②新出现明显的心电图缺血改变(ST-T改变或LBBB); ➢ ③新出现Q波; ➢ ④影像学示新的活力心肌丧失/新的区域室壁运动异常; ➢ ⑤冠造/尸检冠脉内血栓。
② 正常q波: 正常人V1、 aVR偶见QS波,V1-V3不能有q 波。其他导联均可见q ( Q)波。但除aVR外,q波宽 度应< 30ms,深度<同导联R波的1/4。
③ 异常Q波(病理性Q波):除aVR 导联外,其余导联出现 宽度≥ 30ms,深度≥同导联R波的1/4的Q波,均称为 异常Q波。
正常q波 异常Q波
2、损伤型改变
表现为ST 段抬高,其 形态多样化,常见的有弓背向 上型、斜升型、墓碑型、“巨R型”及凹面向上型ST 抬高。ST抬高程度及动态演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凹面向上型 •弓背向上型 •斜升型
•墓碑型 •巨R型
•墓碑形 ST 段抬高改变者,以前壁梗死或广泛前壁梗死多见 •经冠脉造影多为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或急性闭塞病变 •往往伴有多支冠脉病变
巨R型ST段抬高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 与ST-T融合在一起, ST段呈尖峰状抬高或 下斜,J点消失,R波 下降支与ST-T浑然成 一斜线下降,致使 QRS波、ST段与T波 形成单一三角形。 (峰尖边直底宽)
3、坏死型改变(Q波)
① 何谓Q波及QS波:R波前面的负向波称为Q波,较小的 称为q波。整个QRS波群均向下称为QS波。
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动脉
部位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广泛前壁 高侧壁 下壁
后壁 右室
心电图受累导联 V1 、 V2 V3 、 V4 V4~V6、Ⅰ、 avL V1~V6 Ⅰ、aVL Ⅱ、Ⅲ、aVF
V7~V9 V1、V3R~V5R
可能受累的冠脉 LAD近端,间隔支 LAD或其分支 LAD中段或LCX
LAD近端 LCX RCA;LCX或LAD远 端(不常见) RCA或LCX RCA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定位诊断
部位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广泛前壁 高侧壁 下壁 后壁 右室
心电图受累导联
V1、 V2 V3 、 V4 V4~V6、Ⅰ、avL V1~V6 Ⅰ、avL Ⅱ、Ⅲ、avF
V7~V9 V1、V3R~V5R
冠状动脉分布图
冠状动脉分布图
1.左冠状动脉(LCA)左主干(LM) 左前降支(LAD):间隔支(S,5-10支),其第一分支粗大。对角支(D,26支 )。 左回旋支(LCX): 房室结脉或左房支、钝缘支(OM,1-4支) 后降支 (PDA) 2.右冠状动脉(RCA)圆锥支(CB)窦房结支(SNA)右室支(RVB) 锐缘支(AM)房室结支(AVNB) 后降支(PDA)左室后侧支(PL)
急性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 出现缺血、损伤、坏死的混合图形
演变过程与分期
•正常
•超急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陈旧期
•AMI演变与分期示意图
➢ 2、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到数周。为缺血损伤及坏死的 混合图形。是从异常Q波出现,到ST段逐渐恢复至基线。
➢ 3、亚急性期(近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从ST段恢复 至基线开始,至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或恒定的T波倒置。
心电图诊断AMI的优点
①记物异常升高有时间窗,在心肌坏死2-3小时出现, 7-14日消失)。
② 心电图分型,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价值。 ③ 是评价再灌注治疗疗效的指标。 ④ 可大致判断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 ⑤ 可诊断同时存在的心律失常。 ⑥ 检查无创、方便、普及、费用低、可多次重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