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的效力(终稿)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论合同的效力四川农业大学法学专业彭飞(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周年波)摘要在当今社会合同运用的频率和要求越来越高,对合同效力的了解和认知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充分理解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正确的认定和处理二者的区别。
合理运用合同,这样才能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同的效力是合同法律问题中的关键问题。
对合同效力的确认,不仅直接关系到合同法律关系的确立与否,而且也是决定当事人之间的不同责任的依据。
本文对合同效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主要是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合同效力的含义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了合同成立与合同有效、生效的联系。
关键字:合同效力;有效合同;无效合同目录论文摘要..........................................1前言..............................................3一、合同效力概述...................................4 (一) 合同效力的内涵. (4)(二)合同效力的渊源 (4)(三)我国关于合同法效力问题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5)二、确定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5 (一)平等、自愿原则 (5)(二)公平、诚信原则 (6)(三)鼓励交易原则 (6)三、合同效力的条件 (6)(一)《经济合同法》中合同的有效条件 (6)(二)合同的有效条件 (7)(三)四、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关系 (7)(四)五、合同被确认无效或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8)六、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前言订立合同作为民事活动的最主要活动,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何保护,规范这种活动,使其有条不紊的进行,成为合同法的目标。
合同法的效力,作为合同法规范合同行为的前奏,理论上存在重要意义,现实中,司法活动对其认识也存在着较大差别。
合同的效力是合同对当事人所具有的法律的约束力,使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合同法对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生效规定了统一的要件,同时当事人也可以约定合同生效的特殊要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或约定条件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合同,未具备约定条件的合同成为不生效的合同,因此,合同的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的核心问题。
本文就合同效力的涵义以及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与合同效力之间的相互联系予以分析。
并介绍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各种行为和情况,对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作以说明。
在严格意义上,合同的效力只是指因“依法成立的合同”而直接产生的效力。
无效合同和可撤销的合同也产生一定的效力,但不是根据当事人的约定产生的,是法律直接规定的,严格来说并不是“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不仅仅限于其对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性;还应当具有对外的“对抗力”性,即合同不容外人侵犯,尤其是来自法院及政府行政机构的不当干预。
合同法对合同效力的规定,加强了对合同当事人的约束力,提高了合同的对抗力,扩大了合同的效力范围,完善了合同的效力体系,与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相比,弥补了它们各自的不足,确为一大进步。
一、合同效力概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对合同效力的确认,不仅直接关系到合同法的确立与否,而且,也是决定当事人之间不同责任的依据,因此,正确认定合同的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合同效力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的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则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对比来看这两个规定并无任何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合同法》把《民法通则》的“民事关系”具体指明为“民事权利义务”而已。
根据《民法通则》中对合同的定义,“协议”一词应包含双重含义:一为合同,二为合意。
合同本质上是一种合意,而合同的成立就意味着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这种理解应当说是比较正确的。
那么,当事人各方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进行交易,怎样才能使合同被法律认可和保护,不论是在法学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应着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司法解释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以及司法实践中对合同的效力在理论认识上的不一致甚至是混乱,使得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合同效力的渊源对合同效力的渊源,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其主要源于当事人的合意,有的认为其主要源于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本文认为,合同的效力渊源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当事人的有效合意;二是法律对“有效合意”的确认和保护,二者均很重要。
当事人的合意是基础,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是表现,从我国合同的发展看,原来特别情调确认,现在比较强调合意,一般不让合同无效,需要指出的是合同的渊源与合同有效的要件是内容相似而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
前者指合同效力的来源,是从本质上讲的;而后者指合同有效的形式要件,即必备要件,缺少这些条件则合同归于无效,从其延续性上看,合同效力的渊源是合同有效要件的基础和前提,而合同有效的要件是合同效力渊源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三)我国关于合同法效力问题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关于合同效力问题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较之以前的合同效力理论,增加了许多新的规定,已在一个新的立法理念上适应了潮流,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新合同法的条文中。
首先,区分了合同成立与合同有效、合同生效,前几年,在我国的合同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合同成立与合同有效、合同生效是一回事,凡成立的合同都是有效合法的合同,也是生效的合同。
但是,随着人们对合同认识的加深,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有效、合同生效的主张,被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
《合同法》在总结以往合同的立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彻底澄清了合同的成立与有效、生效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对合同效力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有效合同或有瑕疵的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合同,造成无效合同过多,是新合同法出台前已发生的偏差,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合同法出台前,在审判实践中确认为无效合同的约占合同案件的半数以上,其中很多是有瑕疵可以挽救甚至是有效的合同,对于这个偏差的存在,在新合同发起草过程中已有共识。
虽然我国关于合同效力问题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如何处理无效合同,无论在法学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一直都存在较大的歧义。
二、确定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从合同的特殊性出发,确定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可以确定为以下四项:平等、自愿原则;公平、诚信原则;促进交易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下面对这些原则作具体阐述。
(一)平等、自愿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效力的自愿原则,即合同效力的自由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是指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以及考虑什么条款对他有利的自由。
(二)公平、诚信原则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在从道德规则向法律法规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体现了契约与伦理的结合过程,我国《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规定:“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公平、诚实和信用原则都是市民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后来上升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又称公平诚信原则。
(三)鼓励交易原则交易,是指在独立的、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就其所有的财产和利益实行的交换。
合同主要是调整交易关系的,各种纷纭复杂的交易关系,都要表现为合同关系,并要借助于合同法律规则予以规范,合同的一般规则就是规范交易过程并维护交易秩序的基本原则,而各类合同制度也是保护正常交换的具体准则,在确定合同效力时,应以鼓励交易作为其基本原则。
三、确定合同效力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我国先后制定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这三部合同法对合同效力的条件的规定不能完全适应了,需要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其进行调整,新合同法对合同效力的条件的规定,除了肯定了原《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所确立的基本规定外,还进行了一些修改。
(一)《经济合同法》中合同的有效条件我国《经济合同法》曾是我国合同立法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改革开放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合同法》规定,要订立经济合同,使经济合同具有法律效益,成为有效合同,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主体合格2、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4、形式合法(二)合同的有效条件所谓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从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都没有对合同有效规定统一的条件。
但是我们从现有法律的一些规定还是可以归纳出作为一个有效合同所应具有共同特征。
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对“民事法律行为”所规定的条件来看,主要应具有以下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因为上述三个条件是民事行为能够合法的一般准则,当然也应适用于当事人签订合同这种民事行为。
所以,合同有效的条件也应当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只不过是根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民法通则》中的“不违反法律”具体表现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同时结合到《合同法》第10条等规定来看,有些合同的生效或有效还要求合同必须具备某一特定的形式。
因此,以上四个条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要件。
从《合同法》第44条来看,就是要“合法”。
当然以上四个条件也都是《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具体规定,只有符合这些条件,合同才能“合法”,也才会有“有效”的可能。
合同如果成立后生效,则会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
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而且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依照本条规定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对方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所以如果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时,另一方当事人只能依据《合同法》第121条的规定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