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的论据使用

议论文的论据使用

议论文论据使用模板众所周知,议论文中必须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即论点。

要有充分而准确的材料,即论据。

可以说没有材料,或材料不充分,观点就缺乏支撑,议论就显得空洞乏力;同样,材料不准确,或事实不真实,观点就不能令人信服。

因此,议论文中论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论据通常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注意数据也属于事实)、可靠的史实等。

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模板一:引用+事例模板示例: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

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

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忘不一定是坏事。

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

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健忘》语段)模板解说: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白居易”三个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

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观点怎能突出呢?最佳例文:诗意地生活一考生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

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

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

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常有人说:“现实真是太残酷了!”现实中的平凡与庸俗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

海子、海明威、三毛都在生命灿烂的季节自尽,他们的文字无不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坚强向上。

当他们内心完美的诗意生活与现实相违背时,他们走向了极端。

读他们的文字时,我哭了,不是因为女孩的多愁善感,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意生活找不到与现实的结界时我哭了。

我突然悟到诗意是建立在现实上的,他们太热爱诗意,我们平凡人同样有自己的幸福,那是需要用心去领会的。

不要过于追求虚妄,其实平凡也是诗意地生活。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

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

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

几米写过“街上的灯忽明突暗,我的大头鞋打在石板路上寂寞的响,我知道这条路上不是我一个人走过”。

他有严重的病痛折磨他,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

他用画笔和空灵富有哲理的文字影响了多少迷茫的人们。

因为他诗意地生活,为生活的渴望让他心灵芬芳,被诗意包围,文字中、画面中能读出诗的意境,那么他一定是把病魔也当作是人生中的一首诗了,他一定幸福地生活着。

放开紧闭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吧!诗意地生活就是把任何苦难都当作诗去品味。

然后酿出人生的甘霖。

胡兰成说:“他喜欢用透明玻璃杯喝红酒”。

张爱玲最终离开了他,别人眼中委琐的爱情,可只有沉浸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那是诗。

醉的感觉就是诗,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

热爱平凡的人,热爱世界万物、热爱上天施压给你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那样你就能诗意地生活,不要抱怨生活中无诗意。

名师点评:文章集中笔力论述“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开口小,角度新,因而也容易挖掘得深。

文章正反论证,对比鲜明,联系紧密;行文表达准确,述议自如,文气贯通。

内容充实,如第四段论证时运用“引用+事例”的方式,使得观点易于为读者接受。

模板二:正例+反例模板示例: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开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

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人间的芬芳》语段)模板解说: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如上面文章,将“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比,两类人物的精神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地突出。

最佳例文也谈“效颦”一考生自古以来东施效颦一语就意味着不加辨别地原样照搬,机械模仿。

这是一种被摒弃甚至是被嘲弄的做法。

今天我们离开传统的思想轨道,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东施效颦,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说明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力图改善之。

这是值得肯定的。

东施效法西施的捂胸,蹙眉,慢慢从村头走过,说明东施知道自己不如西施美,这与那些看不见自己丑陋、任丑为丑的人相比,显然有自知之明。

而与那些不但不肯定承认自己的丑陋,反而强加讳饰的人相比也要坦率可爱得多。

人贵自知,更贵自进。

东施知道自己不足而向西施学习。

正是她的可贵之处。

如今却有许多人明知自己不如别人,却不肯或不屑向别人学习,采取装腔作势的作法,其结果只有自绝后路。

旧中国的清政府就是一例。

明知自己落后于人,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自欺欺人。

最后终于招致列强入侵而听任宰割,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生活中更有一些缺乏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不向先进看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损公肥私,长此下去就会使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丧失信心,严重危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与这些人相比,东施效颦就显得尤为可嘉,值得我们大加提倡了。

况且,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确有好坏之分,但最初的模仿都不免拙劣:小儿学语是从哭开始的,走路是从爬开始的,吃饭是从抓开始的,谁能初涉即会,不点就通呢?如果因为拙劣或不理想就不学习,那就只能一事无成。

东施的最初效颦是丑的,但东施继续的效颦就不一定是丑的了。

今天,我们既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正是取东施之长而舍其所短!名师点评:“东施效颦”是一个贬义成语,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唾弃。

上文另辟蹊径,运用了逆向思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得出了新颖的观点——“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力图改善之”,号召人们“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取东施之长而舍其所短”!而且,论证严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文章第四段采用“正例+反例”的论证方式,使得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模板三:事例+事例模板示例: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与挫折相伴》语段)模板解说: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

但要注意决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

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联想到两个具有同样性质的人物:苏武、王昭君,然后又对两个人物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最佳例文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一考生记得初中时,学过冰心的一首诗: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平心静气深思,这诗唱出了探索的真谛,道出了创新的心声。

是的,古往今来,圣者先贤们的创业足迹,无不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有奋斗才有胜利,有创新才有成功。

创新,犹如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们去寻觅成功的足迹。

苹果落地,本是许多人熟视无睹的事情,却引起牛顿深刻的思考、忘我的推论,最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

一代名医李时珍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双脚踏遍崇山峻岭,访名医、尝中药,不畏严寒酷暑,冒着生命危险,驰骋神州大地二十七年,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司马迁有淮阳追踪韩信足迹;访齐鲁,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世俗;经彭城,聆听刘邦的历史传说;别大梁,凭吊著名的夷门……行千里路,奋笔疾书十五个春秋,终成“史家之绝唱”。

创新,犹如一杯香气飘逸的绿茶,你越是品味它,就越能品尝出它的芳香。

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一生之中有1000多项发明,但对灯丝的研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进行了多次实验,但都以失败告终。

就这样进行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之后,终于成功地研究出了用钨作为灯丝的好方法,开创了人类新纪元。

创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可谓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盛大的视觉享受。

鸟巢、水立方的建立正是建设者们创新的智慧结晶。

然而,联想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过分的束缚会使我们像蚕吐丝一样,一层一层把自己的创造力包裹起来,成为僵化的蛹,我们需要的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要敢于“妄想”,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新空间的勇气。

我们应该把自己重置于那个最自然的辽阔的原野上,摆脱所有传统和规则的枷锁,让想象力去驰骋,让创造力去飞翔,让心灵去自由选择想去的方向,去开拓全新的道路。

创新吧,青年人!新世纪的钟声已敲响,让奋进的足迹化合成创造的交响乐,让辛勤的汗水描绘出世代的锦绣。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插上创新的翅膀,去寻觅成功的足迹吧!名师点评:论点鲜明,导出巧妙。

作者开头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冰心的诗,之后导出了本文的论点,可谓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又匠心独运。

联系实际,增大容量。

作者在用一系列的例子将中心论点论证后,马上一转联系实际,说现在束缚太多,枷锁太多,让我们为之倒吸一口凉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