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莆田风俗文化

莆田风俗文化

莆田,福建地级市,隶属海峡西岸新兴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兴化、兴安,雅称莆阳,或称莆仙,为福建历史上八府(军)之一,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

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

莆田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莆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们可以从莆田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莆田话,工艺美术,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调研。

(立意)
民俗文化:莆田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

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

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

年初二
游县是
等活动,系
各3
“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

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工成约三坟长的长方形粉块,在粉块当中压一条小线,然后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粉块中的小线会自然展开,形似书卷。

有的人家还在“卷”上印制红花,寓意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清明节期间,莆田人上山扫墓,除以祭品对着墓碑“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新土,并放上一叠纸钱,用小石头压住,以示此墓的后裔已来祭扫。

祭扫完毕,折下一枝松枝叶带回家,以示枝荣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另外,莆田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唱清明戏的习俗,所唱剧目多为人们所熟悉的莆仙戏《白蛇传》、《拾玉镯》、《人面桃花》等戏剧中有关清明故事的折子戏片断,用以烘托清明的独特气氛。

妈祖文化
妈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惟一的救苦救难的海神。

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
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

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

妈祖民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古老民间习俗。

它有别于其他妈祖信俗集体性活动,指信众个体信仰活动,具有个人化鲜明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妈祖游灯
为湄洲岛百姓为祈福、庆丰收举行传统民间活动。

在节日尤其元宵节期间晚上,人们都提着“妈祖灯笼”绕境游乐。

谢恩敬神
这是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均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恭请妈祖参加,感谢圣恩,表达崇敬之情。

圣杯问卜
当信众家庭、事业遇到困难时,常会到妈祖庙用木质半月形“圣杯”问卜,祈求如何解决疑难问题。

乌丘屿(莆田市500万,
也会讲莆田
莆仙戏、
莆田话和
就等于是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接受了北方的文化,但普通话那么后来的语言,要怎么去承担接续祖先文化的责任呢?莆田话已没有了那淳朴的氛围!保护莆田话的任务十分严峻!普通话的冲击,莆仙戏的没落和快板的消失,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文化值得我们骄傲的呢?要复兴文化,要延续文化,请善待莆田话。

(莆田话正面临普通话的冲击,我们可以通过调研引起社会重视)
工艺美术:莆田市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

现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50多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51家,年产值9.4亿元。

全市工艺美术产品不但外向型程度高,而且内销业务近年来愈呈上升趋势,其中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银饰、宗教雕塑、油画框业和人造宝石的产值、产量均占全国同业首位。

莆田市工艺美术行业包括十大类: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珠宝首饰、宗教雕塑、石雕(含寿山石雕)、工艺编织、油画框业、铜雕、漆器。

其中前七大类是传统工艺美术。

另外,仙游红木家具驰名中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