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自主性的策略

浅谈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自主性的策略

浅谈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自主性的策略所谓自主性行为,它包含着个体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心等品格特性,是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必备的重要心理要素。

众所周知,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它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是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

在课程指南中也明确指出:游戏活动旨在满足幼儿自主自发性活动的需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发展。

现在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领,而祖辈教养孩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包办代替过多,所以刚开学那阵,每天早上来园,都会有奶奶“代替”孩子与老师打招呼,然后再牵着孩子的手去帮孩子选择好玩的桌面玩具,孩子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尝试借助于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自主性行为,使幼儿的品格特性得到健康发展。

(一)创设环境1.创设满足幼儿自主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行为的前提。

幼儿处于开放的、内容丰富的、可自主选择的游戏环境中,才会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进入,主动地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才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见解,乐于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表现。

在我们的活动室,墙上有盒子制成的喂食娃娃、磁性拼图、粘帖装饰水果、为妈妈戴项链,橱柜上有走迷宫、墙角有钓鱼,在课间、饭后孩子可以自由结伴进行活动,在角色游戏时间,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参与“游乐场”游戏进行游玩。

在这期间孩子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游戏项目,自由交流着各自的成功感受。

在我们的点心店,我们利用柜子把本来一间点心店分隔成了两小间,中间用一个橱柜隔开,里面(靠墙)是厨房间,外面是客人吃点心的大厅。

这无形中也帮助了点心店游戏的各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站位,知道负责制作、烧烤的“厨师”在里面,而负责招待客人、端菜的服务员在外面,游戏中如果客人要点一碗馄饨,外面的服务员就会把客人的要求告诉里面的厨师,厨师煮好了,就会把馄饨盛在碗里,并放在柜子上,对外面的服务员说:“馄饨好了!”然后,负责端菜的服务员就会去把馄饨端给客人。

整个情节更加丰富、有序,增加了游戏同伴间的语言交流。

2.根据幼儿自主生成的游戏主题,按意愿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因此,我们注重让幼儿在游戏中全方位的自主性。

当我们在进行“夏天真快乐”这一主题活动的时候,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了为娃娃扇扇子、拍蚊子,带娃娃出门的时候还要戴好凉帽、太阳眼镜等。

然而在收集这些材料的时候,我们更是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孩子们纷纷从自己家里收集了一些小眼镜、旧凉帽,还自己用美工板替代扇子、用假动作来表示自己在为娃娃拍蚊子等。

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孩子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3.投放材料考虑幼儿的年龄和兴趣差异,力求多样化、多层次。

使孩子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在游乐场游戏中,我们提供了筷子、勺子等不同材料,让幼儿来夹取玻璃球、围棋子或者象棋子,在钓鱼区我们也投放了不同的钓鱼竿,有磁铁的、有回形针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材料,也有孩子会尝试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材料。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充分满足了各层次孩子的需要,使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受到快乐、体验自信,并调动了每个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二)追随幼儿1.鼓励幼儿说出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调整游戏提供依据。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娃娃家又搬家了,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新的“设备”,洗衣机、熨斗、衣架、微波炉、洗澡盆、淋浴房……在我们看来,我们的娃娃家一下子“丰满”了很多,想必孩子在其间一定会玩得更加尽兴。

游戏中,妈妈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拿着衣架,站在娃娃家的中间(相对比较空的一块地盘),正在晾衣服。

客人进来了,要穿过中间的空地方才能到达客人坐的位置,客人撞到了妈妈,妈妈手里的衣服掉地上了,还被踩了一脚。

奶奶在洗衣机旁边蹲着,在拿里面的衣服,爸爸则要从她旁边挤到淋浴房去洗澡。

一会儿妈妈又拿着衣服、熨斗四周看了一下,拿着衣服,放到小床上,开始熨烫衣服了……看了孩子们的游戏情况,我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但为了鼓励孩子自己来发现游戏中的问题,调动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在讲评时我请孩子们自己来说说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妈妈说:“家里好像太挤了,我都不好干活了。

”爸爸马上附和:“是太挤了。

”奶奶说:“洗衣机太低了,我衣服也拿不到。

”妈妈又说:“没有烫衣服的地方。

”客人说:“没有人给我做好吃的东西!”“我们都太忙了!”妈妈解释到。

我们的游乐场开设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但自从让孩子自己插卡选择游戏以来,游乐场几乎成了几个孩子“消磨”时间的去处,他们在游乐场钓鱼、套圈,沉浸在其中,也不需要跟别人进行交流,便能尽兴地玩。

经过几次观察发现,每次自主性游戏的时候,那几个不太爱与人交往的小朋友,就往钓鱼的那个角落里去,一钓就是一个游戏时间。

这样,对于那几个孩子来说,交往的机会更少了,“自主性游戏”对他们来说也缺失了游戏本身的意义。

另外一方面,由于那几个孩子一直沉浸在玩这些游乐项目,使得原先配备的“自由人”也成了“固定”的“钓鱼人”,因此其他各个游戏,也濒临“倒闭”。

讲评时:点心店的老板说:“今天还是没有客人来我们店里吃点心!”小舞台的小演员也说:“我们今天一张票都没有卖出去!”商店的老板也无奈地说:“只有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来买一点东西!”……我故意问道:“哎!那我们的客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请客人来说说!”“我在钓鱼!”“我也在钓鱼!”“我在套圈!”我说:“哦!原来他们一直在游乐场玩,所以顾不上来你们点心店吃点心了!”点心店服务员陆佳奕迫不及待地说:“那你们肚子饿了怎么办呢?”好几个自由人都只是沉默,吴劭杰说:“可是我的花上没有钱了!”(我们会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在他们的游戏插牌上贴各种贴纸,一张贴纸,可以到银行换取一块钱)另外几个小朋友这才也跟着说:“我也没钱了!”的确,在平时的游戏中老师更多的关注着那几个游戏中的“主角”,常常以他们的服务质量在评价孩子的游戏水平,所以给他们发的“工资”也较多,而那些自由人,缺少经济来源,自然不能随意去消费喽!游戏中孩子才是主角,孩子才是游戏中“一线”的实践者,孩子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2.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确立自主游戏的主题。

有一次庭庭说:“我当了娃娃家的姐姐!妈妈说我长大了,要送我去上幼儿园,可是妈妈说没有幼儿园,我就只好和妈妈一起回家了!”在庭庭的提议下,有好几个小朋友都要求“上幼儿园”了。

以前也开过几次幼儿园,但都因为没有小朋友上幼儿园而关闭了。

这阶段,有几个游戏都处于低迷期,却又有小朋友想到了幼儿园。

为了顺应孩子的游戏需要,所以我们的幼儿园又将“开学了”。

考虑到孩子“期盼长大”的心理,我还说:“我们马上要上中班了,所以我们的幼儿园游戏也开始招收新的小朋友啦!那如果你来当幼儿园的老师的话,你想带小朋友做什么事情呢?”经过简单的讨论,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游戏了,那就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吧!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幼儿园学习,孩子果然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好多做“老师”的本领,与上阶段开的“幼儿园”有了明显的不同。

看,就连场地的选择,小老师也能自己决定了,小老师把幼儿园的场地选在了图书区,并把看书的几个小凳子排成了一排,给小朋友两人一本图书:“今天,我们和好朋友一起来看图书,要安安静静地看,等一下还要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哦!”小老师布置了任务过后,有了安静等待的时间,而不是只顾自己说着“老师的话”,做着“老师的动作”,小朋友的配合也更加自然了。

当小朋友看完书、讲完故事,小老师还组织小朋友去看了表演,也有小朋友上台表演唱歌呢。

看来我们的幼儿园是该“开学了”。

老师及时追随幼儿的活动,为孩子的自主游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3.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点心店里生意又冷冷清清的了,几个服务员脖子里挂着工作牌,一起围在厨房里,玩着各自喜欢的玩具材料——锅碗瓢盆,甚至各种食物,看着它们在大家面前堆得满满的,享受着这其中的乐趣。

只有老板在柜台前,不时地询问着经过的客人:“你们要吃点心吗?”“要吃馄饨吗?”“谁要吃烤虾?”可是客人都只是往里面看了看,就走了。

见到这种情形我问了一位经过的客人:“你们最近为什么都不去吃点心了呢?”客人说:“天气热了,点心店里好多都是烧烤,我不喜欢!”(哦,这也许和我们刚开展的活动“干净食物人人爱”有一点关系,老师讲到了,路边的烧烤不能吃)“不是还有好多别的点心吗?”“那些点心我都吃过了,今天不想吃了。

”这些话,点心店的老板也都听见了,他露出了一副失望的表情,小嘴巴都撅起来了。

我问服务员:“你们有蛋饼吗?”正在和其他服务员一起玩的豆豆说:“没有的。

”“你们可以想想办法,帮我做一个蛋饼吗?我好像尝尝哦!”老板听到了,想了一会儿说“我会做蛋饼的!我马上做。

”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蛋饼,今天还是老板亲自下厨,我也非常好奇。

只见老板站在厨房里,看着一盆盆点心、食物……一会儿,他拿起一个荷包蛋,又从旁边积木筐里拿了两片大大的雪花片,把荷包蛋夹在两片积木中间,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好了,蛋饼做好了!”老板又亲自将蛋饼送到我的手里,看着我“品尝”,还急切地问:“好吃吗?”我也夸张地说:“太好吃了,谢谢!”老板这才松了口气,对旁边的服务员说:“再给客人拿点调料!”“总算有客人要吃我们的蛋饼了!”所有刚才还在玩的服务员好像一下子也都来精神了,也都去拿了大雪花积木做起了蛋饼。

他们还把做好的蛋饼送到小舞台、银行、娃娃家,有的客人说:“我没有钱了。

”老板说:“今天都是免费的,下次再付钱好了!”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