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种子、果实类中药材的贮存与养护
摘要】种子、果实类中药材因其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较多,在贮
存过程中易受空气、温度、湿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霉变、虫蛀、变色等变
质现象,因此做好此类中药材的科学贮存管理,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具有
重要意义。
【关键词】种子、果实类中药材变质科学贮存管理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预防、医疗、养生等服务的要求不断增长,中药以其疗效好、作用稳定、副作用小等优势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以高质量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服务于临床。
种子、果实类中药
材因其自身的特性,加强其贮存与养护管理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
1.中药贮存的设施要求
1.1库房通风性能好,库房的地面、墙壁应隔热、隔湿,以减少库内湿度的变化。
1.2库房密闭性好,注意防鼠防虫。
1.3避免阳光直射。
1.4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底垫、货架。
五距适当,堆码规范、合理。
五距即:垛间距不小于100厘米,垛与墙间距不小于30厘米,垛与屋顶(房梁)间距不
小于30厘米,垛与散热器或供暖管道间距不小于30厘米,垛与地面的间距不小
于10厘米。
1.5配置必要的库房温、湿度监测和调控设施。
常温库:温度在10℃~30℃
之间;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冷库:温度在2℃~10℃之间。
各库房相对湿
度应控制在45%~75%之间。
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做好库房温、湿度管理工作。
1.6具有熏蒸的条件和设备
2.中药贮存中出现的各种变异现象及防护
贮存中应根据气候变化和特殊品种进行经常检查。
尤其每年5~9月份温度高,湿度大,害虫繁殖传播快,库存药材易发生各类变异。
2.1霉变
2.1.1发霉的主要原因:
2.1.1.1中药含水分、蛋白质、淀粉、糖类及黏液质等可供霉菌生长、繁殖的
养料;
2.1.1.2受温湿度影响;
2.1.1.3中药含水量较高,在相对密闭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时,内部的水分就会
蒸发至表面(发汗)。
2.1.2容易发霉的常见中药:如白果、柏子仁、核桃仁、火麻仁、橘络、全瓜蒌、山茱萸、女贞子、莲子心、桑椹、枸杞、大枣等。
2.1.3霉变的防护措施:
2.1.
3.1严格控制中药含水量;
2.1.
3.2调控贮藏环境,包括密封,用生石灰、木炭、硅胶、氯化钙等吸湿,
气调养护(用充氮降氧、充二氧化碳降氧或抽真空降氧等方法),冷藏(将温度控制
在10℃以下、0℃以上);
2.1.
3.3药剂熏蒸(用硫黄、环氧乙烷等熏蒸剂进行熏蒸,但要小心使用)。
2.2虫蛀
蛀虫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20℃~35℃间,相对湿度60%
以上,药材含水量11%以上是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1]。
2.2.1虫蛀的主要来源:
2.2.1.1原药材在产地采收加工处理不当;
2.2.1.2运输过程中出现害虫;
2.2.1.3贮藏过程中出现害虫;
2.2.1.4贮藏中药的包装物或容器出现害虫或虫卵;
2.2.1.5库房内清洁工作做得不好。
2.2.2容易虫蛀的常见中药:全瓜蒌、瓜蒌皮、皂角、大枣、桑椹、核桃仁、楮实子、莱菔子、酸枣仁、薏苡仁、白芥子、蜀黍、莲子心、芡实、火麻仁、紫苏子、郁李仁等。
2.2.3虫蛀的防护措施:
2.2.
3.1清洁卫生;
2.2.
3.2密封;
2.2.
3.3控制环境因素;
2.2.
3.4对抗贮藏:乙醇或高浓度白酒(75%-95%)是良好的杀菌剂,对易生虫的药材喷洒乙醇或白酒,是很好的贮存养护方法。
乙醇挥发性大、对人体危害很小,所需容器投资较小,成本低;在室温下进行,较其它熏蒸法操作简便,对环境无污染;
2.2.
3.5高温杀虫:
2.2.
3.5.1曝晒法,适用于耐高温的药物;
2.2.
3.5.2烘烤法,将温度控制在50℃以上、80℃以下,适用于体积不大,成分不易挥发或不易泛油的药物。
2.3变色
各类中药都具有其固有的色泽,色泽是中药品质好坏的指标之一。
变色往往使不少中药变质失效,不能再供药用。
2.3.1中药变色的原因:中药在采收加工、炮制、贮藏过程中,由于加工、炮制、保管、养护不当而使自身固有色泽改变。
中药变色通常与温度、湿度、空气中氧的作用及日光的照射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2.3.2容易变色的常见中药:如槐米、莲须、莲子心、橘络、佛手等。
2.3.3中药变色的防护措施
2.3.3.1密封;
2.3.3.2控制环境因素;
2.3.3.3烘烤易变色药物受潮时可低温烘烤,但应注意烘烤时间不能过长,药物不能过分干燥;
2.3.3.4晾晒在气候干燥、阳光较弱时可用晾晒的方法进行干燥,但应注意方法和程度,如佛手不宜过干。
2.4泛油(走油)
2.4.1泛油的原因
2.4.1.1中药本身的性质如含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或糖类较多;
2.4.1.2温、湿度的影响;
2.4.1.3贮藏保管不善
2.4.2容易泛油的常见中药有:柏子仁、核桃仁、肉豆蔻、枸杞子、郁李仁、苦杏仁、桃仁等。
2.4.3中药泛油的防护措施
2.4.
3.1气调养护;
2.4.
3.2控制环境因素(温湿度、阳光等);
2.4.
3.3晾晒不能曝晒和反复晒,否则会导致色泽加深,质地变硬;
2.4.
3.4低温烘烤。
2.5气味散失
中药的气味是中药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挥散走气使其有效成分减少,气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疗效的降低或丧失。
2.5.1中药气味散失的原因:温度高、贮存时间长、包装不严,使含有一些易
挥发成分(如含挥发油等)的中药的气味变淡或散失。
2.5.2容易散失气味的中药:小茴香、花椒、吴茱萸、香橼、枳壳、枳实、陈皮、青皮、白豆蔻、砂仁、肉豆蔻等。
2.5.3中药气味散失的防护措施
2.5.
3.1密封;
2.5.
3.2环境宜干燥、阴凉、避光,低温低湿是主要措施。
注意不能过分干燥,同时也最忌风吹;
2.5.
3.3这类中药受潮时只能在干燥的空气中阴干、晾干。
2.6易发生粘连的药材
含糖量较高的药材如枸杞、龙眼肉等,易吸潮而糖化发黏,且不易干燥,致
使霉烂变质。
因此,应将这类药材充分干燥,然后装入几层无毒的厚塑料袋内包
好裹紧(最好是小量分装,如5kg/袋),放在干燥、通风而又密封的陶瓷缸、罐内,再放些生石灰等物覆盖防潮。
有些药材经炮制后增加了香气,如紫苏子、莱菔子、薏苡仁、白扁豆等,若
包装不坚固,易受虫害及鼠咬,故多贮存于缸、罐中封闭保管。
凡用盐炮制的饮
片如车前子等,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湿气而受潮,若温度高而又过于干燥则盐分
从表面析出。
故应贮于密闭容器内,置阴凉通风干燥处。
另外,有些易泛油的药
材容易堆积产生热量,焦化后产生烧灼[2],产热自燃,如柏子仁(炒、轧),因
此码放高度要尽量小于2米,垛之间间隔1米,保持良好的通风,要配备足量的
灭火机、沙箱等灭火器材。
对极易发生虫蛀、用量不太大的药材应采用低温冷藏(O℃~10℃),如核桃仁等。
总之,种子、果实类中药材在其贮存中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入库前对不
符合要求的中药材、饮片进行适当处理后方可入库,严重的予以退货,入库后要
根据品种、存量、季节等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仓库保管员要
对自己仓库的药品做到心中有数,药品出库宜坚持先进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
订购时对易发生变质现象的品种遵循“订量少而次数频”的原则,采用科学管理、
妥善的保管措施才能切实保证中药质量不受影响,减少损耗,确保疗效,保证人
民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亭兰.浅谈中药材的养护.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03):138.
[2] 罗新舟.浅谈中药饮片质变现象及贮存养护方法.湖北中医杂志,2007,2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