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

序曰:“坚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种远近法中 形体透视的基本原理和验证方法,比意大利画家勃吕奈莱斯克创立的远近法 的年代约早一千年。
地位: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它涉及到了山水 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 整的理论体系。
《潇湘图》董源 五代
《龙宿郊眠图》董源 五 代
《洛神赋》贴
王献之: (344一386年),字子敬 ,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他 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体 势秀逸,笔致洒脱,运笔英俊豪迈 ,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 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王羲之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
意义: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 科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空潭写春 古镜照神 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之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æ 柳宗元: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 芜没于空山矣。”
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
怀!
—王献之
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
体中。
—宗白华
《画山水序》
宗炳(375一443年),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 )人。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 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主张“畅神” 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 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力求将“ 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与陶潜《饮酒》诗中的得意 “忘言”、谢灵运《游名山志》中的“意得”有相通之处。
(三)畅 神
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 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 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 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表现:清谈佛老,纵情山水,归隐山林。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 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 马。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 很深,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 ,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 杂揉老释的僧人。
上海大学美学原理第二讲我 见青山多妩媚
第二讲 我见青山多妩媚
一、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社会美 —人的美
现实中的美 艺术美—艺术作品的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 美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致用
比德
畅神
辛弃疾(1140-1207),南 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
变化之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
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
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
霞蔚。”
—《世说新语》
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 、关、董、巨等山水画境界的 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 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 然美的发现中了! —宗白华
《匡庐图》荆浩 五代
同功利相脱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 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明代《神奇秘谱》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 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一 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一)致用
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 然的一种审美观。
形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初期。 适用地域:中国、欧洲。
狩猎时代的原始人洞穴壁画
雅俗:东晋时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称“修 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 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王羲之兴之所致,挥就千古名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 书法平和自然,秾纤得体,遒丽天成,委婉含蓄,纵横自如,极尽和畅
“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 明的胸怀,无杂念。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
《溪山行旅图》范宽 北宋 《踏歌图轴》马远 北 宋
《寒林图》郭熙 北宋
《画山水序》
序曰:“峰岫峣嶷,云林森渺,贤圣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 ?畅神而已”。
巍巍泰山,汤汤流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破琴绝弦终身不国末 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 归)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 其可喜兮。
《橘颂》是著名的比德篇章,也是 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
马格德林时期,法国拉斯科洞窟
•《鹿》
•《马、牛、鹿》
狩猎时代的欧洲和中国原始人岩刻
•岩刻,挪威布斯克吕
•《车·战斗·行猎图》, 中国
中国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二)比 德
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 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 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
近玩!
—支遁
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 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 ,体会它的深沉境地。 —宗白 华
(四)《兰亭集序》和《画山水序》
《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 山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