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吸附分离法要点

第八章 吸附分离法要点


(二)、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是由于吸附剂在吸附物之间的电子转移,发生 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属于库仑力范围,它与通常的化学 反应不同的地方在于吸附剂表面的反应原子保留了它或 它们原来的格子不变。 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是化学反应,故需要一定的 活化能,需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 化学吸附的选择性较强,即一种吸附剂只对某种或几种 特定物质有吸附作用,因此化学吸附一般为单分子层吸 附,吸附后较稳定,不易解吸,平衡慢。 这种吸附与吸附剂表面化学性质以及吸附物的化学性质 有关。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即在吸附的同时,被吸附 的分子由于热运动会离开固体表面,分子脱离 固体表面的现象称为解吸。 物理吸附可分成单分子层吸附或多分子层吸附。 由于分子力的普遍存在,一种吸附剂可吸附多 种物质,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但由于吸附物性 质不同,吸附的量有所差别。 物理吸附与吸附剂的表面积、孔径分布和温度 等因素密切相关。
上述各力的数值大小,对于各种物质是不一样的,取决 于吸附物的性质。例如固体吸附剂表面的极性如果不均 匀而吸附物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那末在吸附过程中起 主要作用的是定向力,色散力的能量相对较小;如果吸 附物是非极性分子,那未定向力等于零,而在吸附过程 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色散力。 换句话说,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总能量中,各种力所占 的相对比例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两个性质,即吸附物 的极性和极化度,极性越大,定向力作用越大;极化度 越大,色散力的作用越大。诱导力是次级效应,计算结 果表明,其能量约为分子间力的总能量的5%。 D 氢键力 另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是氢键力。它是一 种介于库仑引力与范德华引力之间的特殊定向力,比诱 导力、色散力都大。

物质从流体相(气体或液体)浓缩到固体表面从 而实现分离的过程称为吸附作用。 在表面上能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而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物。

二、吸附的类型
吸附作用是根据其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来分类。 产生吸附效应的力有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以 及在酶与基质结合成络合物时存在的疏水力、 空间位阻等。按照范德华分子间或键合力的特 性,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C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引力属于色散力。当分子 由于外围电子运动及原子核在零点附近振动,正负电 荷中心出现瞬时相对位移时,会产生快速变化的瞬时 偶极矩,这种瞬时偶极矩能使外围非极性分子极化, 反过来,被极化的分子又影响瞬时偶极矩的变化,这 样产生的引力叫色散力。 色散力也与温度无关,且是普通存在的,因为任何系 统中都有电子存在。色散能与外层电子数有关,随着 电子数的增多而增加。
吸附机理
固体表面分子(或原子)与固体内部分子所处的 状态不同,固体内部分子受邻近四周分子的作用 力是对称的,作用力总和为零。 但界面上的分子同时受 到不相等的两相分子的作 用力,作用力总和不等于 零,合力方向指向固体内 部,故能从外界吸附分子、 原子或离子,并在表面形 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交换吸附
(一)、物理吸附



吸附剂和吸附物通过分子力(范德华力)产生的吸附称为物 理吸附。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吸附现象,其特点是吸附不仅限于一些 活性中心,而是整个自由界面。 分子被吸附后,一般动能降低,故吸附是放热过程。 物理吸附的吸附热较小,物理吸附时,吸附物分子的状态变 化不大,需要的活化能很小,多数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由于吸附时除吸附剂的表面状态外,其他性质都未改变,所 以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 有时吸附速度很慢,这是由于在吸附剂颗粒的孔隙中的扩散 速度是控制步骤的缘故。
三、吸附力的本质
吸附作用的最根本因素是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作 用力,也就是范德华力,它是一组分子引力的总称, 具体包括三种力:定向力(keesom)、诱导力(Debye) 和色散力(London)。 范德华力和化学力(库仑力)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单 纯性,即只表现为互相吸引。
A.定向力 由于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产生的分子间的静 电引力称定向力。它是极性分子之间产生的作用力。与温 度有关。 B.诱导力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属于诱导 力。极性分子产生的电场作用会诱导非极性分子极化,产 生诱导偶极矩,因此两者之间互相吸引,产生吸附作用。 与温度无关。



吸附剂表面如为极性分子或离子所组成,则会吸引溶液 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双电层,这种吸附称为极性 吸附。 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 它同时要放出等当量的离子于溶液中,也称交换吸附。 离子的电荷是交换吸附的决定因素,离子所带电荷越多, 它在吸附剂表面的相反电荷点上的吸附力就越强,电荷 相同的离子,其水化半径越小,越易被吸附。
第八章
吸附分离法
第一节 概 述




利用适当的吸附剂,在一定的pH条件下,吸附 样品中的目标物质,然后再以适当的洗脱剂将 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达到浓缩和 提纯的目的。 广泛应用在各种生物行业,如酶、蛋白质、核 苷酸、抗生素、氨基酸等的分离纯化中。
吸附法的特点
1、可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 2、操作简便、安全、设备简单 3、生产过程pH变化小,适用于稳定性较差的物质。 缺点:选择性差,收率不高,特别是无机吸附剂 性能不稳定,不能连续操作,劳动强度大。 应用:如需要的成分易吸附,可在吸附后除去不 吸附和不易吸附的杂质,再将样品洗脱;当需要 的成分较难吸附,则将杂质吸附除去,故吸附法 常用来除杂。

通常,一种物质从一相移动到另外一相的现象 称为吸附。如果吸附仅仅发生在表面上,就称 为表面吸附;如果被吸附的物质遍及整个相中, 则称为吸收。
第二节
吸附过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固体可分多孔和非多孔两类。 非多孔固体只具有很小的比表面(只有外表面), 可通过粉碎增加其比表面。 多孔性固体由于颗粒内微孔的存在,比表面很大, 可达每克几百平方米。 多孔性固体比表面积由外表面和内表面组成,内 表面积是外表面积的几百倍,并具较大吸附力, 故多用多孔性固体作为吸附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本质上虽有区别,但有 时也很难严格划分,可能在某些过程以物理 吸附为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过程中以化学 吸附为支配作用。两种吸附的比较见下表:
物理吸附
吸附作用力 选择性 所需活化能 吸附速度 吸附分子层 范德华力 较差 低 快 单层或多层
化学吸附
库伦力 较高 高 慢 单层
(三、交换吸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