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评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终生成就
•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位评委、法 国女诗人给他回了信,称他的翻译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 2010年12月,许渊冲被授予“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
•
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自评: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许渊冲翻译著作数量统计
局限性:思维方法,以实践为出发点,沿袭了中国传统译论主观随意、感悟式阐 发的特点,术语定义不清,多用例证法,对译例的解释也偏于主观化、情绪 化。
谢谢聆听
优 势 竞 赛 论 之 辩
文学翻译标准:信达优 vs 信达切 刘重德. 译诗问题初探[J]. 外国语,1989(05). 施康强. 红烧头尾[J]. 读书,1995(01). 宋学智. 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兼评《新世纪的新译论》 [J]. 中国翻译, 2000(06). 尹伯安. “文化竞赛论”之管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04). 江枫. 《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J]. 中国翻译,2001(05). 彭长江. 评诗歌翻译中的“优势”、“竞赛”、 “超 越”[J]. 山东外语教学,2003(06)
——翻译的艺术,2006,P161
(发挥译语优 势论)
语言文化竞赛 论
文学翻译就是再 创造美
三美论
直译、意译新论
建立新世纪的世 界文学
三之论
三似论
文学翻译 十论
发挥优势、以创 补失
文化竞赛论
三化论
三势论
三 许氏译论引发的论争
美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我觉得诗就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毛主席的诗词是具备意 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意美” 美、音美、形美的艺术高峰,翻译毛主席的诗词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 指的是深层结构·· ·(可以采用等化、深化、浅化等方式实现 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 三美。 “意美”)。 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 要传达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 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翻 闻乐见的词汇,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表达原文的意美。 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 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 要传达音美,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 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 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 ·· ·形美,就是译文和原文句子长短大致相同,结构大致相似 ——文学与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85. 要传达形美,主要是在句子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 (如对仗的翻译)。 似。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唐诗英译》序言[J].翻译通 ——意美、音美、形美—如何译毛主席诗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讯,1983(03). 1979(02).
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评介
目录
一 二 三 四
许渊冲其人
许氏翻译理论体系 许氏译论引发的论争 许氏译论的贡献与局限
一
许渊冲生平简介
• •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 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1941-1942年任美国志愿空军翻译,43年 西南联大毕业,任昆明天祥中学英文教 师,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后赴欧洲 留学; 1951年回国后在北京、张家口、洛阳等 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 1983年入北京大学,历任外国语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新闻学院教授。 1991年退休。
5 14
4 36 中文专著 英文译著 法文译著 中文译著
——该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
许渊冲著译集
许渊冲翻译理论著作
二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体系
翻译十论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前人学说、自身翻译实践
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 本体论
三化论
浅化、等化、深化 方法论
三之论
知之、好之、乐之 目的论
扬长避短,发挥译语优势 是翻译的充分条件,也就 是说,译者越能发挥译文 的语言优势,越能优化译 语的表达方式,译作就越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 好。 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 ——翻译的艺术,2006,P137 竞赛。译作和原作都可以 比作绘画,所以译作不能 只临摹原作,还要临摹原 优化论 作所临摹的模特。
三美论之争
必须以诗译诗吗? 意?音?何者为先?
诗词都具有意美、音美、形美,如果只 再现原诗的意美,无论程度大小,即使 是百分之百,也不可能是忠实于原诗的。 正相反,如果译诗做出一点牺牲,不那 么意似了,但却在更大程度上保存了原 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总的看来,应 该说是更忠实于原诗的,这就是我提出 的三美理论。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2003,P176
创造性翻译应该等于原作 者用译语的再创作。
——文学与翻译,2003,P258
以创补失论、文学 翻译再创论
有人说诗就是在翻译中丧 失掉的东西,而我认为译 诗有得有失。如果“所得” 大于“所失”,那就不能 说译诗得不偿失;如果 “所创”大于“所失”, 那就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了。
四 许氏翻译理论的价值
• 继承中国传统译论,发扬传统美学,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 升华和总结; • 突破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原文中心地位,突出了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 • 明确把读者感受列入理论考虑范围。
四 许氏翻译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 • • 过于强调译者的创造性,弱化了原作这个“镣铐”,容易引起误导; 术语定义不清,口号比理论叫得响,空有观点,却无论据支撑; 混淆可能性和必然性,走向极端。
用格律诗译格律诗,如能既讲求格 律,又无损原意,自数上乘;但在确 实不能用格律诗来译的某些具体情况 下,则不妨考虑运用自由诗体来译, 以便尽量保留原诗的思想、情节、意 境和形象,总比死守诗行的长度和韵 脚而对原诗的内容任意增删好得多。
——刘重德.西奥多·萨瓦利所论述的 翻译原则[J]. 外国语,1986(04).
要比较完整地传达原著的精神和面貌, 就必须尽最大努力接近原著的精神和面 貌,原著是诗,最好不要把它翻译成散 文。原著是严谨的古典格律诗,最好不 要把它翻译成现代自由诗。 ——吴均陶. 杜甫诗音译[M]. 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P31. .
许先生这种追求译诗与原诗字比句次的 “形美”主张在实践上行不通,在理论 上容易给翻译界带来思想混乱,对提高 汉诗英译的质量有害无益。 翻译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始终存 在。其间顾此失彼,不可兼得的情况往 往不可避免。实践证明,提倡押韵会程 度不同地导致译者舍本逐末,牺牲内容 迁就形式,影响译文质量。 ——刘英凯. “形美”、“音美”杂议 [J]. 外语学刊, 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