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试卷

犯罪心理学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集群犯罪的特点是。

(此题多选)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C、事先无预谋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

(此题多选)A、简略和概括B、完整与合理C、详细与具体D、夸张与突出3、心理是一种现象。

(此题多选)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B、不良个性C、消极的情绪D、犯罪行为“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

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两极性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态度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

(此题多选)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B、多重趋避斗争C、双趋斗争D、多趋斗争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A、原发型B、继发型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B、压抑作用C、投射作用D、升华作用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B、集团犯罪C、集群犯罪D、合作式犯罪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

(此题多选)A、认知失调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C、心理冲突激烈D、行为反常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挫折—攻击理论C、亚文化理论D、标签理论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

(此题多选)A、言语B、心理冲突C、行为D、身体语言E、面部表情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B、报复对象易转移C、作案时疏于防范D、事后后悔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

(1分*12=12分)(()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9、人生下来只要有正常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活动。

()10、人们常用“本性难移”来说明气质的稳定性,但气质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还是可以被掩盖或得到相当大的改造。

()11、犯罪心理形成属于突变模式的个体,尽管其犯罪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个体的内部心理原因仍然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根据。

()12、情绪情感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所以任何客观现实都能引起人的情绪情感体验。

三、填空题:(1分*20=20分)刚入“芝兰之室”时,会感到特别的香,这是因为规律的作用;但入“芝兰之室”久了,又会不闻其香,这是因为规律的作用。

2、在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条件中,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3、粘液质的人感情不外露,善于忍耐,容易进行犯罪;胆汁质的人情绪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容易进行犯罪。

4、人在受到突然袭击时,常会变得思维迟钝、惊惶失措。

这是一种情绪状态。

5、表象是感知觉和思维之间的桥梁,因此,表象具有和特点。

6、盗窃犯罪人在多次的犯罪活动中,犯罪技能日益熟练,会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有利于犯罪的,这是系统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此时的犯罪人犯罪动机极易形成。

7、从气质和性格来说,更多地受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影响,更多地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的反映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和内部规律性。

9、犯罪动机突发型,作案时情绪极为冲动,犯罪后常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表现出来悔恨,常常是类型犯罪嫌疑人的特点。

10、“一俊遮百丑”是一种把优点放大的社会认知偏差,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

有些案犯就利用人们的这种认知偏差,穿着体面地自由混迹于企事业机关单位而频频作案得手。

11、很多犯罪人缺乏的社会性情感,因而良心变得冷漠而麻木,行为可以表现出凶残而放纵的特点。

(道德感、责任感)12、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其中,前者由、小脑、脑干和脊髓组成。

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不均衡,遵循着规律。

14、犯罪人在犯罪现场不仅可能留下痕迹物证,而且还会留下,我们可以据此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动机、职业特点、作案时的情绪特点等。

四、简答题:(4分*5=20分)3分)2、团伙和集团犯罪中的首领所需具备的个人素质是什么(2分*2)?两者的差异是什么(1分)?3、用“挫折——侵犯理论”说明情绪型犯罪的发生机理。

(4分)4、青少年为何多结成团伙作案,其形成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是什么?(4分)5、犯罪心理强化后的特征是什么?(4分)五、论述题:(8分)心理的实质是六、案例分析:(15分+9=24分)南京市法院系统1999年判处青少年罪犯犯罪类型统计图如下: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请按照表中曲线的数据,从高到低,排列出当年犯罪率(2分);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征(3分)?和原因(4分)。

(2)为什么青少年时期是违法犯罪的“危险时期”?(6分)案例2:某年某月,四川省地区人民法院开庭对一起结伙强奸案进行公开宣判,五个被告中竟有一个年仅15岁的中学生何某,他是怎样走向犯罪的呢?何某出生在一个比较优越的职工家庭。

原来他爱学习,勤快、能干。

是一个不错的孩子,后来他父亲当了单位采购员,经常出差,母亲一来工作忙,二来对他有些溺爱,放松了对他0.0%5.0%10.0%15.0%20.0%25.0%30.0%35.0%杀人强奸伤害盗窃抢劫诈骗毒品其它的教育,使他养成了任性、放荡的性格。

他动辄打架耍赖,在学校一直以“调皮大王”著称。

上中学后,社会上传播、蔓延的各种消极没落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使得涉世未深的何某昏昏然起来,他对影视作品和街头报刊里所描写的两性行为很感兴趣,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并从“哥们”那里弄来一个黄色手抄本。

从此,何某常常被里面下流的描写搞得神志恍惚,精神萎靡,学业逐渐荒废。

他学会了写情书,找女朋友,抽烟、喝酒、唱黄色小曲,甚至在课堂上也禁不住哼两句,初三时,他被学校勒令退学,但他并不以此为戒,反而不当回事,不久,他结识了一个姓易的青年,两人一拍即合,臭味相投。

何某认为他讲义气,有派头,崇拜之至,每当酒足饭饱之后,话题自然是“吃、喝、玩、乐”一套,何某听着易某灌输如何扒窃,如何搞女人……心往神驰,灵魂深处埋下了一种强烈可怕的欲望……终于在一天夜晚,何某随易某及另外三个“哥们”来到电影院门口,将一单身女青年骗到电影院内,百般调戏,随后又将女青年劫持出场,强行奸污。

何某被捕了,在庄严的法庭上,他沮丧着脸,淌着眼泪说:“我看了黄色书籍,总想接近女性,犯不犯法根本没想,现在后悔也晚了。

根据材料分析以下问题:(1)影响何某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有哪些?张某属于其中哪一种模式?为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分*15=15分)1、ABCD2、ABD3、BCD4、A5、D6、C7、ABC8、D9、CD、10、CA 11、B 12、ABCD 13、A 14、ACDE 15、B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

(1分*12=12分)1、×2、√3、√4、×5、×6、√7、×8、√ 9、×10、√ 11、√ 12、×三、填空题:(1分*20=20分)1、感觉的对比、感觉的适应2、犯罪者不正当的需要3、预谋、激情4、消极应激5、形象性、概括性6、动力定型7、气质、性格8、间接、概括、本质9、激情犯罪10、光环效应11、道德感12、大脑13、先快后慢14、心理痕迹四、简答题:(5分*2+4分+6分=20分)1、心理现象包含哪些内容?(3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规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价值观;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团伙和集团犯罪中的首领所需具备的个人素质是什么(2分*2)?两者的差异是什么(1分)?集团式犯罪主犯是群体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本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超出成员水平的智力;团伙式犯罪内部组织松散,团伙的首领,依靠自身魅力吸引同伙成员,如勇敢、打架不要命、讲义气。

“草莽英雄”,性格外向、有权欲感。

两者差异:领导方式,个人成熟程度,犯罪经验,能力大小。

3、用“挫折——侵犯理论”说明情绪型犯罪的发生机理。

(4分)挫折——侵犯理论是指在追求目标的努力之中,受到干扰而失败,由此产生的情绪,叫做挫折。

挫折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挫折的累积会使消极情绪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行为,挫折越大,攻击强度越大。

情绪型犯罪是由于人的某种欲求受到阻碍,或个体自身的某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对阻碍着和干涉者的一种攻击性的违法犯罪行为类型。

如行凶、杀人、放火、爆炸、诬告、毁容等等。

4、青少年为何多结成团伙作案,其形成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是什么?(4分)青少年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是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青少年从身体发育到心智的发育,都反映了这种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幼稚、非理性、暴力、依赖、好奇、情绪化和成年人的成熟、理性、思维、独立等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青少年身上。

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和软弱的自我调控能力产生矛盾;求知欲旺盛,追求新奇,和缺乏对是非的辨认能力形成矛盾;希望摆脱成年人的控制和管束,但又缺乏独立自主做出决断的能力,结成团伙,正好弥补上述矛盾。

形成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是:合群倾向;团体行为规范、共同的利益和目的;群体促进作用;去个性化心理和责任扩散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