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作者认为,在小企业里,对知识管理往往较容易开展。

鉴于企业规模和人数的等因素的限制,隐形知识和显性都较容易的自行发挥功效。

对于显性知识,通过小型的知识库或者平台即可实现,企业对显性知识的利用率也较高。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日趋复杂,知识的衍生也愈来愈多,知识自行的流转也越来越困难。

小型的企业依靠关系网即可运转,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部门的职能逐渐的取代这个层次的关系网,或者说这种关系网逐渐的下移到部门的层次。

在这个阶段之后,如果企业还按照以往的知识流动方式,必定会降低知识的利用效率,甚至会形成企业的知识“怪圈”,即一方面知识的所在部门(个人)不能使知识从分的发挥效用,同时知识的需求部门(个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不能得到所需知识。

这种情况就好比大海中的孤岛,孤岛之间存在交通方式,造成孤岛间的资源浪费。

知识管理部门
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立知识管理部门是必须的。

部门的职责就是要带动组织的内部知识的流转,部门人员就像道路建设人员一样,在分离的知识孤岛之间铺路架桥,通过企业的内部网络和知识管理软件建立起良好的流通渠道,协助其他部门的人员整理知识并设计知识运转的流程,以便使企业成员顺利的获取所需知识。

可以说,知识管理部门是站在真个企业的角度,通盘考虑企业的知识效能。

战略推动
谈到文化,人们之所以认为比较虚,并不是文化本身虚,而是并没有把文化做到实处。

企业的文化并不是单独体,它需要和企业的
每个器官相结合,组成一个系统,这样文化才能发挥实效。

企业大
张旗鼓的奖励优秀员工和惩罚部分员工的形式并不利于隐形知识的
交流。

知识链
知识获取
知识的获取分为获取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

而内部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容易被人
们学习的知识。

对于外部知识。

组织通常以学习标杆企业,参加研讨会,雇佣咨询顾问,阅读期刊杂志,追踪经济、社会和技术趋势、雇佣新员工、与其它机构合作等等方面获得。

创造知识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野中认为,知识的创造包括四个途径。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

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师传徒受(导师制)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

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
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
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

目前在企业内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是“ERMP®专家经验萃取”技术。

以复盘、德国BAG技术萃取出关键岗位专家的隐性经验,将隐
性知识显性化。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

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

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

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

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等。

知识储存
现代技术使得知识的储存变得更为方便。

但是海量的信息往往会导致数据泛滥和信息过载,反而让企业无所适从。

因此,在储存知识时,一定要考虑信息对个人和组织是否有用。

此外,还要根据学习需求按事实、政策和流程等编辑目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