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材简析]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等[教学准备] 剪辑纪录片《战略大决战》四个片段[教研重点]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能较好去感受真实、鲜活的历史,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呢?[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观看《决战时机成熟》的剪辑片断。
了解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二、新课教学(一)三大战役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最先发起的是哪次战役?观看《辽沈战役》剪辑片断,同时思考: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采用了什么战术?战绩如何?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2、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开始了。
接下来观看《淮海战役》剪辑片断,思考:战术是怎样的?战绩如何?讨论: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结合P98支前统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3、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又合力进行进行平津战役。
接下来请观看《淮海战役》剪辑片断,并(1)分析战术及战绩(2)畅所欲言: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宫,天坛)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
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
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
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观看《渡江战役》剪辑片断,并思考:(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2)南京何时解放?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朗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场景。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活动与探究: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呢?(分四个层面来分析:第一层面就战争而言,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部队士气,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方面战争因素来分析。
第二层面要从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经济上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搜刮掠夺的工具,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和镇压的工具。
对外,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代理人。
第四层面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
所进行的事业是进步的,正义的,必然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三、小结:歌谣: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四、课外延伸:穿越时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而你是一位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参谋,你能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上准确的找到每个战役的地点,并且流畅果断地向指战员介绍我军的作战意图吗?[教学反思]1、教前反思:在历史课中,特别是讲战争史时,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应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大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复习)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时机成熟的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已经对蒋介石彻底失望,退出了中国B.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只有零星部队在负隅顽抗C.国民党军队被消灭了两百多万,与人民解放军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D.国民党军队全部退到了长江以南,企图与中国共产党隔江而治2.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3.在辽沈战役中,中央军委指示一定要先攻下某城市,就可以在东北战局上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你认为这个城市是A.山海关B.锦州C.沈阳D.天津4.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要是①东北解放军②华北解放军③中原解放军④华东解放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大城市是A.天津B.沈阳C.北平D.徐州6.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结束7.参加指挥辽沈和平津战役的解放军指挥员是A.林彪、罗荣桓B.刘伯承、邓小平C.陈毅、粟裕D.聂荣臻、谭震林8.按歼敌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应是①辽沈战役②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9.下列对南京解放的意义的总结,正确的是A.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在中国全境内取得了胜利B.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了C.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民主政权诞生了D.标志着解放战争双方决战的序幕已经开启了10.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这句话说明了A.在战斗中人民解放军动用了许多大型武器,需要大量的运输工具B.人民群众用小车给人民解放军做掩护,极大地提高了战斗效率C.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D.人民解放军创造的“小车”战术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维度B 能力提高二.读图品诗学史11.读下图,阅读品味毛泽东同志写于1949年4月的一首七律回答问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上图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役?(2)这次战役西起地点在图中________地即__________;东止地点在图中__________地即________。
(3)这次战役解放的那座著名城市在________地,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4)这首七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 __(5)诗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是指_______,诗句的寓意是_______。
(6)诗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
列出中国历史上以此为都的朝代(政权)的名称。
(7)诗中涉及的城市,今天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试分析该城市成为全国重要商业中心的有利条件。
三、材料分析题12.阅读材料: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
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
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将再不会遭遇到更严重的抵抗了,肃清残余敌人的时间不远了,最后解放全国的时间也不远了。
——摘自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回答:①三大战役胜利的军事意义是什么?②渡江战役胜利的军事意义是什么③渡江战役胜利的政治意义是什么?④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任务将是什么?四、问答题13. 比较分析: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在战役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14. 解放战争开始之初,国民党的力量大大超过共产党,为什么只有三年的时间,国民党反动派就败退到了台湾?维度C 探究应用15. 战地采访信息时代,人们了解社会的渠道越来越多。
其中报纸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而记者则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关键人物。
本课所学的解放战争中有四次重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请同学们坐上时光机器,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充当战地记者。
(1)就其中的某一场战役发表一篇社论。
(2)收集资料,结合自己的家乡情况,出一份小报。
16.历史回廊观看《大决战》、《渡江侦察记》等影片,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9课(复习)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是()A.范旭东B.荣宗敬C.张謇D.荣德生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是指()A.19世纪40、50年代B.19世纪60、70年代C.甲午中日战争以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A.轻工业B.重工业C.纺织业D.面粉业部门4.民族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是()A.上海、济南B.武汉、北京C.北京、天津D.上海、武汉5.“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阻碍B.科学技术的落后C.经营管理不善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6.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