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泛亚】湘潭万搂沿江风光带-06100-定稿

【泛亚】湘潭万搂沿江风光带-06100-定稿

目 录CONTENTS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二章 项目定位第三章 总体设计第四章 分区详细设计一 项目背景1 项目缘起2 区域概况3 上层次相关规划4 万楼文化解读5 基地现状6 设计依据与原则1.项目缘起 湘潭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共同迎来了湘潭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

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休闲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场所,是一个城市人性化的标志,成为新时代下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满足了城市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而且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形象、创建城市品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万楼新城滨江景观带规划,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万楼新城城市功能,提升新城城市形象;同时也为新城居民提供一处接触自然、品味文化、调节心理、追求健康的城市休闲空间。

2.区域概况2.1 区位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区位: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东北部,面积2.8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湘潭市地处湖南省中偏东部,湘江中下游,与长沙、株洲共同构成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城市群。

长株潭三市都位于湖南贯穿南北的城镇发展轴线上。

湘潭市区位: 基地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北邻九华工业园和湖南科技大学,西南西跨湘黔铁路与河西老城区相连,东南面与岳塘区和市行政中心区隔江相望,属于湘潭市的河西组团。

万楼新城区位: 基地位于万楼新城东侧,西面滨临湘江。

基地南起铁路桥,北至四大桥,全长约3.5公里,规划面积为74.37公顷。

2.2 周边分析 本案与河西老城区及九华经济开发区实施差异化的发展定位:河西老城区为现状城市中心区九华经济开发区是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工业园区 本案为集生活居住、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休闲、生态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基地在湘潭市的区位图万楼滨江风光带基地在万楼新城的区位图万楼新城滨江风光带3.上层次相关规划3.1 《湘潭市河西万楼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总体定位:以湘潭“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为契机,把万楼新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建设的配套服务区,以万楼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中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中心、宜居生态家园,逐步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城市新区。

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两轴、两片、三带”的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富洲路和护潭路的城市拓展轴。

沿富洲路和护潭路布置市场、居住、商业、行政办公、公园等用地,形成万楼新城的功能骨架。

“两片”:指被城市综合性干道富洲路分隔成的东、西两片城区。

“三带”:分别指沿湘江大堤规划的湘江生态风光带,沿一级渠规划的生态隔离带和沿二级渠规划的城市生态休闲带,它们构成了新城区的生态基底。

对本案的定位:在保证景观延续的同时体现亲水性和新城的地域特色,打造一条具有生态休闲、地域文化、市民游憩等功能的湘江生态风光带。

3.2 《湘潭市湘江生态经济带详细规划》 主导思想:“回归湘潭城市发展特质,塑造滨江城市” 发展理念:拥江发展、环江保护、多彩湘江、活力湘江。

对本案的定位:湘江滨水区的重要节点和景观亮点。

4.1 风水文化 万楼修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即公元1615年),是湘潭历史上最有名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建楼的最初动因,还是出于在湘水平迤处设楼镇之,以配上游突兀的壶山。

这是形家的考量,认为不如此则一邑之脉无以为之“留”,关系到地方的兴衰成败。

与万楼有关的风水学观点主要有: 地形地貌 湘江呈“U”型,在老湘潭县城下游却无弯道险阻,江水直泄而出。

传说“民岁饥,缺贡口”,按风水模式“要在湘水平迤处设楼镇之”。

用来“锁口”,让水在这里形成回旋,利市主财。

“金三角”关系昔日万楼兴旺,今日重修万楼,取其之长,扬其之利。

由唐兴寺、宝塔、万楼构成一个 “金三角”。

按照力学原理,三角形是属稳定结构,寓意着湘潭世世代代平平稳稳。

万楼这颗湘江边上的璀璨明珠,在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湘潭位于湘江之滨,自古以来水运极为昌盛。

素有“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

北宋时欧阳修的《湘潭新修药师佛殿记》就已记录了当时湘潭城市与水运的繁盛。

明清以来,随着湘潭商业发展到顶峰,沿江十里,新建码头37处,帆船林立、舟船云集,成为大米、药材等商品集载地,一江两岸十八总,水运成就了湘潭历史上“小南京”、“金湘潭”的盛名,也传扬了“米市”的美誉。

史学家认为,湘潭是水载来的城市。

湘潭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湘潭十八总”码头文化的精神与风骨,形成了湘潭的特有的码头文化和景观。

码头文化是湘潭城市文化的根基。

码头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据考证万楼所在的宋家桥为三总。

万楼文化与码头文化息息相关,不可拆分。

湘潭十八总至今仍是很多湘潭人对于湘潭的印象,湘潭的码头文化已成为湘潭特有的文化遗产。

4.3 商业文化 自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湘潭就已成为江南工业重镇和商贸中心。

明清时期,湘潭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商业繁盛达到顶峰,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素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称。

粤南花城外贸均由此中转,中南八省物资均由此集散,米、药、酒、盐均显繁盛,商、贾、贩、漕蔚为大观。

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

容闳《西学东渐记》中记载“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见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又非独进口货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往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

4.4 书院文化 湘潭自古就是江南名镇,人杰地灵,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湖湘文化的发源地,碧泉书院、昭潭书院、霞城书院、东山书院则是湘潭湖湘文化物质的集中体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为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楼对当时书院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康熙五年(1766)二修万楼的规制,郭金台《重修万楼记》碑文中说:“阁之右建书院,为屋二区,众议延头陀居之,四时司阁门启闭。

或曰书院以备讲学也。

”可见,清初时万楼就开始向建筑群转化,书院成为了万楼的附属建筑,讲学进入了万楼的功能。

万楼成为湖湘学派人士聚会吟颂之地,留下许多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5.基地现状根据现有基地状况,对现状环境景观要素进行评估。

水体:基地东临湘江,区内现状水面较多。

除一、二级别洪渠自西向东汇入湘江外,还有众多鱼塘、水渠散布在村宅和菜地中,形成了良好的湿地景观环境。

滩涂:沿湘江天星大堤外侧有大片滩涂,长约3公里,枯水期宽度可达50-150米。

靠近四桥北部的江滩原生态保持较好,植被茂盛,乔木林颇具规模,有大量鸟类栖息,沙滩平缓完整,利用价值较高。

靠近三桥南部的江滩破坏严重,植被稀少,有多家砂厂沙船作业,沙滩破碎零乱。

植被:区内主要为菜地和村宅,其余植被呈点、线状分布于水渠和农村居民点。

区内沿一、二级别洪渠的植被较茂盛,景观较好。

一、二别洪渠与万楼的关系“双龙捧珠” 砂场:在基地内从铁路桥至四大桥段,断续地分布着多家砂场,有的砂场占地广阔,且砂场中建有简易的办公房和住房,成为整个滨江风光带的负面景观,且占地很广的输砂、堆砂场地覆盖了江淮的原生植被,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大。

防洪渠:在基地内,起始段的铁路桥处和基地中段分布了两条水渠,分别是一级别洪渠和二级别洪渠,两条别洪渠的存在为城市防洪堤提供了安全的保证。

两条别洪渠在基地位置上分别在万楼左右。

在整个滨江风光带的设计上,万楼是区域中的核心地位,企望将其打造成千里湘江的一颗闪亮明珠。

在格局上,一、二级别洪渠与万楼恰似形成“双龙捧珠”的格局,在文化底蕴上更增添一笔光彩。

杰灵台:杰灵台是万楼遗址,万楼历经400余年,履经兴废,如今仅余杰灵台基,矗立湘江之滨,遥江相望,江水拍击,凭悼历史的烟尘。

早已成了湘潭的一处历史古迹,但因时间的流逝也慢慢被丛生的植被覆盖,只有沿湘江而过的游船还尚可一睹那雄伟的殊存之势。

新建的万楼遗址也已退后了当年杰灵台一段距离,杰灵台被孤立在了湘江边上,成了一处真正的历史文化遗存。

6.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6.1 设计依据 《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湘潭市河西万楼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 《湘潭市湘江生态经济带详细规划》(2009); 《公园设计规划》(CJJ48-92);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CJJ48-9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甲方提出的项目设计要求; 甲方提供的相关地形图。

6.2 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优先的原则; 充分利用万楼文化资源与滨江自然资源相结合原则; 充分考虑人的活动,心理及审美等要求的人本主义原则。

二 项目定位1 设计目标2 设计难点3 设计理念4 设计主题5 设计特征1.设计目标打造标杆性城市滨水景观,提升滨水城市形象。

构建以万楼文化为核心的绿色长廊,延续城市文脉。

构筑自然、健康的亲水休闲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建设特色滨水休闲旅游区,完善城市旅游功能。

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土地综合价值。

创建安全、生态的城市水环境,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2.设计难点 人文资源的挖掘与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 城市道路与堤岸间高差的景观、交通处理; 堤岸水位季节性变化的景观处理。

+=Belongriver ParkBelongriver CultureBelongriver Culture Park滨江公园滨江文化滨江文化公园3.设计理念文化展示——演绎地方特色文化 把湘潭城市文化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或以雕塑等景观元素,又或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展现。

生态延续——营造自然的环境氛围 滨江景观带的打造注重可持续性,打造生态、自然的城市滨水景观,强调与现代城市肌理的结合,实现秩序中的自然之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时代特色——展现新时代新气息 采用现代设计手法,整体布局,将湘潭文化底蕴、万搂文化底蕴以现代设计语言融入整个设计,以此来展现新时代中万搂新城的新标志。

4.设计主题 “人文万楼 诗意之滨”——打造万楼新城文化、休闲、生态新地标 以万楼文化为依托,将建筑、江岸与绿化紧密结合,打造湘潭市最生态化、休闲化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再现 万楼高处好凭栏 湘水湘山纵大观更有游人过墙去 岸花亭畔看回澜的优美意境。

人文万楼风水文化码头文化商业文化书院文化诗意之滨绿色可持续风水文化是万楼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在本次规划中,除对传统风水文化的遵从与保留外,结合基地内自然形成的两条别洪渠,将其隐喻为两条青龙,拱奉中心的万搂,形成“双龙捧珠”的风水格局,加深文化的内涵。

商业文化是万楼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