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科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云南少数名族文化元素转为旅游产
品设计分析
学生姓名:徐畅
所在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业:会计电算化
学号:31002120
指导教师:熊盛强
2012 年6月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名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之多,个名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大。
云南少数名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服饰绚丽多彩。
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名族节目丰富多彩,有的名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是多名族共有的,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产品多样性民族特色
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况
1、什么是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特点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封闭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等。
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1云南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人类饮食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的结果;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
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3.2云南的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3云南的节庆文化
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
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
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在云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艺术。
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追寻民族文化的热潮,云南25个少数民族形态多样、绚丽多姿的艺术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究。
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浅地探讨。
其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文特征、混融的多样特征、鲜活的生活特征、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融合性特征和复杂变异性特征等七个。
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
理、生活环境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形成的自然条件;云南少数民族的变迁史是形成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的历史原因。
内部主因有:人性的特质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直接推动力;相对不变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内聚力。
本文认为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是根植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以创造性为核心,以人性彰显为目的的活动,它深受本民族文化认同,是他们特有的把握、认知世界的方式。
二.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
1. 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旅游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日渐兴起,2006年我国的旅游主题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
2007年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我市乡村旅游的高潮,乡村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成为一种新的趋向。
2. 发展村寨民居旅游
优美的风景,朴素的民风,营造了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氛围。
民居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满载往日岁月的留影,也蕴含着都市里稍有的宁静。
民居观光无疑是品位少数民族真是民风旅游文化最好的方式。
少数名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少数民族的村寨作为一种聚落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文化资源,代表了人类历史的缩影和文明的结晶。
因此,将少数民族延伸为发展民族乡村旅游,民族民居旅游,不仅能优化人们的生活,也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民居旅游介绍
村寨民居旅游以休闲娱乐为主。
其中一般以“傣家风情楼“,“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其特征为:
A.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村寨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
又有文化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B.旅客行为的参与性。
村寨民居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
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真实而深刻的
体验少数民族平日里的生活,更体现出了村寨民居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
性
C.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少数民族的乡间劳作形式
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乡村民风民
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
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让游
人亲身体验这种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D.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村寨民居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
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
风情,乡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民居旅游具有贴近
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其主要功能为:
A.经济功能。
发展绿色农业,直接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
农民收益。
B.游憩功能。
提供绿色休闲活动空间,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享
受乡野风光及大自然的乐趣。
C.环保功能。
为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旅游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
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D.文化功能。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以使乡村文化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
并可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它的形成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
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
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
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
通过乡村旅游的实践,极不错的效果,更能体现村寨民居旅游的可塑性。
其中以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为例。
橄榄坝旅游风景区原是西双版纳州水傣村落的聚居处,因为当地有极其浓厚的傣族民俗文化气息,加之地道的傣族生活习俗,就被打造成为当地独特的傣族风情园。
风情园内不仅随处可见傣家竹楼,当地特色民族小吃,还可以观赏大象表演,感受泼水节的热烈气氛,因此成为西双版纳旅游的名片。
四、民族文化旅游价值
1、文化价值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内容包罗万象,内涵广泛,是各名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旅游实践来看,不少的民俗文化都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摸索出来的,其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探究价值。
不切实的亲身体验是不能领略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
因此,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生活的体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形式。
2、科学价值
旅游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中“善”和“美”的欣赏,往往也带有对“真”的追求,这里的“真”及时相关的科学知识。
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形式多样,不仅涉及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也包含大量的生产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哲理。
包含民族饮食制作(食性的相生相克),民族服饰的制作、艺术品加工、金属冶炼(银饰的制作)等方面的技术,对其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学习具有很好的科研价值。
3、审美价值
民族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享受,这也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冬季的因素之一。
云南民族文化的诗词歌赋、雕刻艺术、音乐歌舞、文化民称、名族建筑、回话艺术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也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很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产生审美共鸣。
参考资料
《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少数名族风情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