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评价概述
《环境监测与评价》
“孟母三迁”
• 孟子名轲,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相传,孟轲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 最初,孟家附近有一个坟场,殡葬的喧闹声分散 了小孟轲的注意力。为了孟轲的成长,孟母把家 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但小孟轲经常到集市中 闲逛,孟母决定再次搬家,考虑再三,孟母把家 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轲有了一个良好的学 习环境。
• 以建立各种监测网,如大气污染监测网、水体污染监 测网等,累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个城市、省、区 域、国家,甚至全球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 这是环境管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制度性的工作。 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 环境质量监测:指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各种 环境要素,进行定时、定点的监测测定。通过 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掌握环境污染的变化 情况,为选择防治措施,实施目标管理提供可 靠的环境数据,为制定环保法规、标准及污染 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生命科学中-生物是主体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 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群体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即指生物的栖息地,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群体生存和发展 的各种要素。
在环境科学中-人类是主体
环境就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 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着 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 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 这里的环境也就是环境保护的对象有三个特点:一是 其主体是人类;二是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 三是其是自然要素的总体,不含社会因素,所以,治 安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并非《环境保护法》 所要调整的环境。
2、环境要素
什么是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 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 分,也称为环境基质。
• 其中的一些环境要素还可以继续划分,如水可 以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生态可以分为自然生 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陆域生态、水生生 态、海洋生态等。
3、环境质量
•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 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
• 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指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 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 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主要参考书: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与标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07/08/09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 《环境影08/09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07/08/09
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 通过监测确定环保设施运行效果,以便采取措施
和管理对策,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 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环境监测,一般按监测目的的不同来分类,也 可以按监测对象的不同或专业部门来分类。
•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古人尚知选择一个良好环境,现代人更应该如此。
学科性质
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性学科, 属理论与实践应用学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和实践应用基 础;掌握环境保护标准与应用范围;掌握环境 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实践应用基础;了解国 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环 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况;熟悉与掌握生态环境 保护的基本原则。
• 污染源监测:指对各种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包 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污染趋势等)进行定 时的监测。通过对污染源的监测,可以检查、 监督各企事业单位遵守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 标准。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2)特定目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应急性监测):这类监测是为了完 成某种任务而进行的监测。根据特定目的,此类监测可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2、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环境监测按监测的介质或对象
资源监测
分类可分为
生态监测
水质 (污染) 监测 空气 (污染) 监测 土壤(污染) 监测 固体废弃物监测 生物 (污染) 监测 噪声 (污染) 监测
等等
放射性(污染) 监测 振动 (污染) 监测
热 (污染) 监测 电磁波(污染)监测
•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或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 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相关知识背景
环境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实践分析技能等
《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一章 环境监测与评价概述 第二章 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章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四章 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五章 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六章 环境生物监测 第七章 生态环境监测 第八章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第九章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第十一章 生态类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第十二章 生态环境研究与评价案例介绍
• 2、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三废) 或称污染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医院、城市 第三产业、污水灌溉污染源等)
• 3、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3、环境监测目的或作用
• 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及时、准确、 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其发展趋 势的信息,为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规 划和环境治理、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 决策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 仲 裁 监 测:这类监测是指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纠纷、 或为解决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物排放及监测技术 等方面产生矛盾和争端时,进行的仲裁监测。为执法部 门、司法部门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为公正仲裁提 供基本依据。仲裁监测只能由国家指定的权威部门进行。
• 考核验证监测:这类监测包括人员、实验室的考核,方 法的验证和污染治理工程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1、按监测目的或任务分类
• 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三种:常规监测、特定 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常规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 污染源监测
环境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研究性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1)常规监测
• 常规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监视性监测):是指对 指定的项目进行定期的和长期的、连续的监测,以明 确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评价环境标准的实施情况 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等。
• 咨询服务监测:这类监测是指为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 科研部门等,提供的咨询性监测。如建设项目或区域开 发所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时,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3)研究性监测
• 这类监测,是根据或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所进行 的高层次监测,为开展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如对某一特定环境或某类污染因子监测,研究确定污 染因子的运动规律,对环境、人体和生物的危害和影 响程度;如探索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所产 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和生物生态效应。如环境监测方法 的建立、环境标准物质的研制、环境本底值的确定等.
4. 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程胜高、张聪辰主编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 程发良、常慧编著:《环境保护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第一章 环境监测与评价概述
一、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 二、环境监测定义、对象及目的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四、环境监测的特点及发展 五、环境监测的程序及方法 六、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七、环境预测与环境评价
• 评价环境质量优劣的基本依据,是环境质量 标准。
二、环境监测定义-对象-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定义及监测对象
1、环境监测的定义
监测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
• 环境监测,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 生物等)间断地或连续地监视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 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就称为环 境监测。
环境要素的组成
• 环境要素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但 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 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 壤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
• 环境是由不同环境要素组成的,即大气、水、 声环境、土壤、生态、人群健康状况、文物与 自然遗迹、人文遗迹、珍贵景观、地质环境以 及日照、热、振动、放射性、电磁与光辐射等。
光 (污染) 监测 卫生(病原体) 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类型)
3、环境监测按专业部门分类
按专业部门分类:
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或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特点及发展
四、环境监测的特点及发展
1、环境监测的特点
• 综合性-包括环境监测手段的多样性(物理、化学、 生物等一切能表达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因子的方法都 已被用于环境监测)、测定对象的多样性(包括水、 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生态等客体) 等方面。
一、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
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特 定主体或中心事物而言 的,与某一主体或中心 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的 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 事物的环境。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代表环境服务的对象和重点。与中心事 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环境的客体,这些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 以是非物质的。环境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存在着与 “辐射半径”相当的有效影响半径。 •主体的不同是各个学科所研究的环境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客体的 不同则是各子环境之间的差别。明确主体是正确把握环境的概念及 其实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