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着力改善民生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改善民生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刚刚闭幕的城关区委八届五次全委会以及城关区经济工作会议,是城关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城关区干部群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城关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常态、展现新常态,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幸福民生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提升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

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要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自觉实践能力,大力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把扩大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深入实施《拉萨市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及城关区“科教兴区”战略,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推动“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八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文章来源:惠农区发改局发表日期:2015年06月02日文章录入:吴世平点击率:102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更加关注农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巩固提高“两基”和“普高”成果,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工程。

采取以奖代补办法,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促进区内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市十三中学,建设惠农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特殊班,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2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二、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积极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整合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配置,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强药品、食品安全监管,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区和药品诚信经营示范区。

高标准建设工矿区职业病防治中心、职业病控制中心和医疗中心。

广泛开展全民健康行动教育,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地方病、慢性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实施我区卫生监督所、农村合作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业务用房建设工程,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深化“少生快富”和“优生促进”工程,提高人口素质。

到2015年,建成5个自治区级、10个市级、15个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完成新一轮区、乡、村(社区)服务站和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

三、扩大城乡创业就业。

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从解决棚户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和生态移民劳务就业入手,全方位培育发展新兴就业岗位,依托新农村建设、工业项目、服务业发展,加快创业街、创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小老板,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让群众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致富有盼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依托职业教育学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扎实做好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有技能的就业者和创业者。

到2015年,全民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0%以上,90%以上的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80%以上,把我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四、以保障性住房为抓手铸就民心工程。

加大农改房、棚户区安置房、廉租房等城乡保障性住房和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由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民周转房、限价商品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五年内建设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130万平方米,着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切实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启用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完成红果子集污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大对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和低温区域整治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热综合保障能力。

五、以“两个收入”同步增长夯实民生根本。

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通过金融、土地管理体系创新和提高居民财产权保护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严格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保、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企业职工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

进一步改革工业企业收入分配机制,使职工、经营者收入合法理性增长。

六、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科技创新做为城市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检测和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产学研及技术、市场与资本相结合,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光伏材料、镁及镁合金轻金属材料、炭基材料、制造业信息化、节能环保、脱水菜、奶牛、枸杞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鼓励企业加强上下游产品、衍生产品的研发,力求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集中度等方面有新突破。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科技应用转化率达到96%以上。

七、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始终把“人才强区”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整体开发的方针,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突出人才资源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我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

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各类人才,培育造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在岗或离岗等多途径培训方式,加快培养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到2015年,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才贡献率显著提高,每万人中拥有人才量达到850人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八、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

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实现应保尽保。

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达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

稳步推进医疗保险“一卡通”工作,实现医保卡异地结算。

实施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参保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

实施城乡普惠型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辅助项目。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以养老中心为依托,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

九、全面加强社会管理。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提高“法治惠农”“平安惠农”创建水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工作。

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教育、疏导和社会救助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

以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四级响应机制和应急救助管理体制。

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为民服务体系,增强气象灾害处置和农业抗风险能力。

实施贺兰山东麓城市防洪工程,有效预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

深入实施沉陷区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沉陷区综合治理。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科技支撑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和应急能力。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深入开展军民双拥共建活动,创建双拥模范城。

二要围绕“教育民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要按照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建立开放的国际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

要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要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确保县(市)区学校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素质、管理水平大体相当。

力争到202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本报讯今年以来,三山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统筹抓好民生工程,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