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摘要: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课程与教学论处于教育理论中承上启下的层级,上承教育基本原理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下启课堂教育技能和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教法分析,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
而如今越来越多“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层出不穷,因此我们选取其中最为典型的教材从两方面对其结构进行比较,首先是概述部分,对重点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且对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次就是本文重点也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对“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比较一、概述(一)对教材结构的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已经约定俗成,一般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大类。
深层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和态度要素,以及某些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
表层结构就是指教材编制系统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教材顺序。
作为教材结构,最受重视的一般是知识结构,它主要通过课文内容来具体体现。
因此,教材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影响教材重要因素。
[5](P328)(二)关于“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整合的现状当前,《课程与教学论》以取代了单纯的《教学论》或者分开设置的《教学论》与《课程论》两门课程,将教学论与课程论这两门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学科整合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而国内已出版了不同版本整合的著作和教材,但有的将二者相类似的内容简单地加以拼合,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组织与教学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等等如此整合,有的为了不破坏课程论与教学论各自的理论体系,将二者前后排列式的整合。
[4](P412)二、“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的比较(一)《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选定范围本文以近年来出版的较具典型意义的三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例,概略介绍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发展的进展情况。
选取的书目有: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黄甫全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三本书。
(二)教材概况王本陆编写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作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全国规划教材,是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专科通用教材。
[1](第一版序言)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成人高师学习教材,也可作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自学用书。
黄甫全的《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材。
(三)“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的比较1.从表层结构分析“课程与教学论”1)知识的逻辑顺序i.“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目录比较对教材编写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从教材结构总体设计思路看,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科目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采取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相对分开的论述方式,先讲课程,后讲教学;饶玲所著的《课程与教学论》依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整合体系;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则是由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哲学观,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本体、本原追问”“空间存在”“时间进程”“价值活动”和“审美发展”等多个维度,梳理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结构体系。
ii.“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第一,“组合式”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将课程与教学论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在王本陆的教材中第二章至第四章讲述了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五章到第十三章讲述了教学论的内容,其中课程论主要解决教育内容的原则和组织问题,教学论主要解决教育过程的形式和方法问题。
这样分块叙述考虑到了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现状和当下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接受水平,比较符合教材建设须循序渐进的客观要求,因而比较实用。
此外,王本陆也强调要注意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突出两者之间的互相嵌入关系,讲课程问题时考虑到教学的要求和条件,讲教学问题时则把课程作为教学要素纳入进来。
不过,这种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毕竟是权宜之策。
其中一些专题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似可考虑实现进一步整合;部分专题还只是孤立地就课程谈课程,就教学谈教学,未能很好地“突出两者之间的互相嵌入关系”。
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两张皮”的印象,尚不能说是理想意义上的“整合”,需要从内在逻辑上加以进一步整合提升及合理化。
第二,“整合式”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在内容安排上,把原来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或知识的分章论述改变成为了横相结合论述。
饶玲的书将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管理和教学组织以及课程与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整合,并了解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课程实施与教师教学和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分别对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论述。
其中在教师教学部分介绍了教师和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在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的部分引用的一部分学习理论,介绍了学习分类和过程、现代学习理论以及一些学习策略。
同时联系实际讲述了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建设,最后是针对课改介绍了国外的课改模式,以英美、日本、澳大利亚为例。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现在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难点是在对“二者的内在统一”的实质性认识,我们所需要的整合不是原有的研究成果,而是用教育的特定思维统一课程和教学以后实践经验,统一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已有理论研究,因此我们再回顾饶玲的教材,两者内容的整合上感觉略显不足。
教材在最后引入了许多国外的课改例子,可以吸收来自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用于指导实践,但是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相联系。
第三,黄甫全的《课程与教学论》既不属于“组合式”也不属于“整合式”,他是从文化哲学观的视角构建课程与教学教材内容体系,比前面两个教材更具特色。
按照文化哲学这一逻辑框架,以及综合人类已经积累起来了的丰富经验与知识,清晰地将其分为:“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与教学系统”、“课程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管理”及“课程与教学美学”五个部分。
在“课程与教学概论”部分中不仅包含有上两本书所著的学科概念、发展历程,还增加了学科基础、本质、流派等内容,深入挖掘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原;在“课程与教学系统”中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教师、学生、课本及环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按包含有课程研制过成、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学习方式和教学的评价等相关内容;“课程与教学管理”中涵盖有课堂管理、课程与教学领导等;最后“课程与教学美学”将课程与教学理论与美学相联系,是作为教材的一个新内容和新视角,由课堂与教学的审美、教学艺术两部分组成,探索、把握和创造了“美及什么意象”的教学艺术,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课程与教学美学领域。
但这种教材内容体系尚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与教育学相似甚至并列的学科对待,其内容体系显得过于庞大,作为教材使用需考虑“瘦身”;二是虽从不同维度将教材内容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领域,但每个领域内部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2)学生的心理顺序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材组织结构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教材结构”和“学科结构”的概念,对教材的结构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结构中,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依据,而且还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
三本教材中共同体现了一点就是将立足点置于通俗性上,五本教材的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或是学生,而不是专家学者,因此基本避免了材料用培训教育理论专家的表述方式。
而是注意使用明晰、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让理论不再高傲不驯,推动教育理论的通俗化。
并且三本教材中有许多都引用了课堂案例,将理论联系到了我们的实际课堂应用中,例如如王本陆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采用“实际案例导入——基本原理——拓展学习、提升理论”的一种螺旋式上升排列,一是理论线索更加清晰,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再如黄甫全的书中一直都含有最新的课堂案例,并且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可以扩大读者或学生的知识维度,但是其涉及方面太广,有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三本书在编排上都或多或少的包含了现在师生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较新内容,增强了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和时代意义。
2.从深层结构分析“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深层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要素、技能要素、能力要素,以及某些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教材深层结构的知识要素、技能要素两方面方面素进行分析。
知识要素,三本教材分别都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核心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有宏观上的理解。
但是三本教材中王本陆和饶玲编写的《课程与教学论》更加注重基本理论、原理,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要依据,方便中小学教师们的理解。
而黄甫成的书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除了应有的知识理论还有些哲学的味道,因此其教材的实际涵盖的内容较多,体现的思想更为复杂,是学生容易在理解上出现问题。
技能要素,王本陆的教材中,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上,每各章节的开篇都是有问题情境,由问题引发思考,最后章末都有总结和参考文献,在思维上能够使读者很清晰明了,能够较系统的进行一章的学习;同时书中增加了图片、图表等直观性较强的表现形式帮助直观理解;在技能的操作内容上加大了教育目标编写、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对话能力的训练,用第二人称力求唤醒学习者的教育经验,鼓励其积极思考;注重小学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与以往中小学教材不同的是,这套教材在强调小学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以外,还非常重视学生对于各个主要学科的教学研究。
与王本陆的书比较起来,饶玲所编写的书中,缺乏一种思维的训练,在问题设计和小结部分没有过多的进行训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感的要求,尤其在其序言的的部分用了很大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论述,包括有教育的人本化、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博爱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服务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这写内容都围绕着一个“爱”字,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情感的价值。
最后是黄甫全的书注重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联系的平台。
拟采用“实例与问题”和“教学指南”两种有效形式。
“实例与问题”力图用精选的典型事迹的例子,提出相关的结构化具体问题,与每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密切相关,借此引发学生们的清晰学习意向和内容定向,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指南”由“教学目的”和“方法建议”组成,从识记、了解、理解和应用的层面应用。
在每章的正文内容中,将抽象内容用多种形式,例如图表照片、意境、活动等形式增加和活化相关知识与事实,以丰富教学环境,促进学习者定向于具体内容的主动反应,进而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