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良的社会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已经刻不容缓,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让全社会共同努力起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社会工作教育文化市场司法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如今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继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
不良的社会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
预防、减少和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已经成为社会各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急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让我们要时刻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把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接下来,我主要从社会工作学的角度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什么是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少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将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看到这一组数字,我想每个人的心情都会很沉重。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对于日益严峻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全社会必须行动起来!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正所谓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先要知道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何在。
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几点主要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其中,主观原因是指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非青少年自身存在的,由外界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方面。
下面分别来谈谈。
3.1 主观原因(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人一生中的危机时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尚未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力,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道德、法律认识愚昧无知,是非善恶不清,混淆黑白,一旦缺乏正确、及时的引导,就会陷入犯罪的泥潭。
此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
3.2 客观原因3.2.1 家庭因素家庭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圆满的家庭能够使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健康发展。
反之,不良家庭教育影响的青少年往往不能健康成长。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②一些事业型、生意型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事情,对孩子只管吃、穿、用,只知道花钱,对其思想学习教育漫不经心,听之任之,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监护,使孩子处于“疯长”状态,一旦在社会上学坏,很快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③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④父母离异削弱了家庭对孩子的监护能力,致使疏管的孩子,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搅在一起,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⑤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3.2.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⑴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尽管我国已经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近年来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主,只管教学不管育人,放松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教育,致使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思想糊涂,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导致在犯罪的青少年中不乏也是学校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
还有些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
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信心,产生歧视心态,教育不严、管理松弛,动不动就把学生开除、劝退,过早的把青少年推向社会。
这在客观上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失去上进心、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思想,再加上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结伴,很容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国家有关统计表明,辍学、失学学生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高发群体,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⑵法制教育缺乏或流于形式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3.2.3 社会因素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文化市场的不正确导向,当今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文化,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随处可见,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沉湎其中,由于社会不良文化的长期作用,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同时也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价值趋向出现误区,精神生活狭隘、空虚、颓废,寻求感官生理刺激的日渐增多,当其欲望因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追求目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⑵一些文化娱乐场所为青少年纠合成不良群体起了中介作用。
录像厅、游戏厅、网吧、迪厅的大量涌现,成为一些青少年交往的场所,在这里他们感到彼此看问题的方法接近乃至相同,遂在彼此的感染中,耻辱感、罪恶感下降,彼此产生心里的认同,并在”情投意合”中纠合成犯罪团伙。
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快,西方一些腐朽思想文化也随之渗透进来,“金钱万能”、“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严重污染青少年的心灵,致使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社会正常轨道,当其对某种需要不能通过正常途径满足时,就会采取非法的或不理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清楚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点主要原因,接下来就是结合社会工作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针对不同原因所应采取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4.1 青少年自身方面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要清楚自己肩负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艰苦奋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超出法律和道德范围的行为,多跟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们交流学习,增强自己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作为青少年,心理尚不健全,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误入歧途,要主动远离那些不良的人和事。
此外,处在这个年龄段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要主动向大人们寻求帮助,不要我行我素,甚至铤而走险。
总之,青少年要学会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栋梁之才!4.2 家庭方面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必须做好家庭预防的工作。
搞好家庭预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同时,这也与我们社会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工作学角度来说,我们能做到的有: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歧途。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
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该给于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之不管,放任自流。
4.3 学校方面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否则,如果学校教育不力,他们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⑴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学校除了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更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个高尚的人。
⑵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
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模范表率和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是终生受益的。
这方面不乏其例。
要想使学生懂法,教师必须先学法,要想使学生做好人,教师必须先做好人,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