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讲《史记》与《汉书》比较课件
第十一讲《史记》与《汉书》比较课件
汉书
(二)表 为妹妹班昭所作 著名的表为: 《百官公卿表》-秦汉的官制 《古今人表》-汉代以前的历史人物
汉书
(三)志 由《史记》的《书書》演变而來。(原因?) 新创的表有:《地理志》、《五行志》、 《刑法志》和《艺文志》 主要记述上古到汉代的制度。
汉书
(四)列传 汉书并无世家 将汉初诸王事迹放入列传 将外族传放在人物传之后 而王莽因乱政更置于各外族传之后,己表示不 齿于他。
(二)班固生平,其成书可分为六个时期: 1、撰史之前期:13岁为王充赞-16岁入太学- 23岁归乡守丧; 2、居家私撰期:丁忧闲居-27岁续父作-31 岁 为人告发下狱; 3、转祸为福期:兰台令史-撰功臣、新市、平 林事;
4、继而官撰期:33岁续撰《汉书》,明帝永平 17年(74年),召见班固、傅毅等人,谈论司马 迁著书。章帝继位(76-88),固愈得幸。 5、撰史以后期:从章帝建初8年(83)53岁至 和帝永元4年(92)死于洛阳监狱中。 6、最后完成期:死后书散乱,八表和《天文》 未及而竟
(三)《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以《史记》 一筹。 《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 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 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在《汉 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影响了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 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 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 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明 茅坤) 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 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 长叙事入神处。”(斋藤谦之《拙堂文话》)
(二)《汉书》的成书动机 1、续父业,补正《史记》之缺与失 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是非颇谬于圣人,论 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 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
2、受诏,昭显汉室功德 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 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后 世,冠德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 有文章也。”汉承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 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 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 缀辑所闻,以述《汉书》。
二、写作动机比较
(一)《史记》的写作动机: 1、续祖业,奉父命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白上世尝显功 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 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绩吾祖矣。今天子接千 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 也夫,命 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且夫孝始 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 者。
公擅山川铜铁鱼盐市井之入,运其筹策, 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皆陷不轨奢 僭之恶。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 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 大乱之道也。
---《汉书•货殖传》
3、司马迁生亲身体验地方的人民的贫穷,又 曾游历民间,体察民情,故《史记》较着重 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历史的整体面貌。如 特意立《刺客列传》、《滑稽列传》、《日 者列传》、《龟策列传》等。而班固则着重 稳定皇朝统治的精神,而忽略了民间小人物 以及民生等问题。故《汉书》把这些都删去, 而专注记述社会上层的事迹。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 邵之风,达 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 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 礼乐衰,孔子修 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 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 兴,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 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 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 次旧闻,弗敢阙。”
3、用于当世,列炳于后人 用纳于圣德,列炳于后人 辅世成名,可述于后 (《汉书叙传》)
三、编纂体例和内容比较 《史记》的体例 《汉书》的体例
12本纪
10表 8书 30世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纪
8表 10志
70列传
70传
汉书
汉书体例 (一)纪 标准是:只有皇帝才可立纪 项羽、王莽只可置于列传 内容主要为政治大事
2、绍继《春秋》精神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孔 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 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
3、遭祸,藉舒其愤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 喟然而 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 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 《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 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四、思想与性质方面比较
(一)《史记》为一部通史,司马迁欲贯串历 史发展的“变”的意识,希望从历史变迁的 规律中,找出“天人之际”的交接点。相反, 《汉书》并无“会通”的思想,目的只是为 西汉写一部历史。事实上,它是一部断代史, 而开了中国为断代着史的先河。
(二)《史记》与《汉书》都提倡儒家思想, 但由于时代不同,史学思想也有很大的分歧 1、价值评价方面 司马迁本着“通古今之变”的理想和“不虚美”以 及“实录”的精神,将孔子、陈涉入于“世家”,甚 至把曾与汉高祖争夺天下的项羽,以及专擅汉室 的吕后,列入“本纪”,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 相反,班固把项、吕归入“列传”,以示否定。
4、《史记》由于出于私选性质,故言论较为自 由。反之,《汉书》则多多少少带有半官修 色彩,在不少敏感事件上,不得不出现迴护 的情况。正如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论曰” 指出:“议者或称二子有良史之材,迁文直 而事窍;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敍事,不激 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然其议 论,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敍杀身成仁之 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
赞曰: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 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 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 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 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 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 朝,言之可为於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 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 来者渐矣! ——《汉书•成帝纪》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 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 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 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 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 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 无所比矣。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 争时,此其大经也。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 则贤人勉焉。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 富最下。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 仁义,亦足羞也。
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谊大坏,上下相冒,国 异政,家殊俗,嗜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 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 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 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礼谊不足以 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富者木土被文锦,犬 马余肉粟,而贫者短褐不完,含菽饮水。
问题探究: 比较《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苏 武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参考书目: 1、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王锦贵《汉书和后汉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杨树达《汉书窥管》,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4、朱东润《汉书考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 第4期 6、施丁《马班同异三论》,收入《司马迁研究新论》,河南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瞿林东《史记汉书比较》,《文史知识》1987年第12期 8、朴宰雨 《<史记><汉书>比较研究》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4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 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 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 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 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 曷可少哉! 《史记 •货殖列传》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 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 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 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 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 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 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 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 奉上之义废矣。
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 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 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 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 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 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 非不幸也。 (汉书•货殖传)
2、经济思想方面 司马迁认为求利是人的天性,应该“因人 之求利本能而善导之,使安居乐业,甘食美 服。“而班固则坚持重农抑商,认为商业发 展唯利是图、罔顾道德。
问题
《史记》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四)《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 《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谨、 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总结: 一、从作者生平与成书过程比较 二、写作动机比较 三、编纂体例和内容的比较 四、思想与性质方面比较 五、风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