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
2.如图甲所示,由粗细均匀的电阻 丝制成的边长为 L 的正方形线框 abcd, 其总电阻为 R,现使线框以水平向右的 速度 v 匀速穿过一宽度为 2L、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 磁场区域,整个过程中 ab、cd 两
边始终保持与磁场边界平行,从线框的 cd 边 刚好与磁场左边界重合时开始计时(t=0),电 流沿 abcda 流动的方向为正,U0=BLv,则线 框中 a、b 两点间电势差 Uab 随线框 cd 边的位 移 x 变化的图象是图乙中的( )
A.FT1=mm++22mm12+mm1g2
B.FT1=mm++42mm11+mm2g2
C.FT1=mm++24mm12+mm1g2
D.FT1=mm++44mm11+mm2g2
[技法渗透] 设滑轮的质量为零,即看成轻滑轮,若物体 B 的质量较 大,由整体法可得加速度 a=mm21-+mm12g,隔离物体 A,由 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T1=m21m+1mm22g,应用“极限推理法”, 将 m=0 代入四个选项分别对照,可得 C 正确。
A.F 逐渐增大,Ff 保持不变,FN 逐渐增大 B.F 逐渐增大,Ff 逐渐增大,FN 保持不变 C.F 逐渐减小,Ff 逐渐增大,FN 逐渐减小 D.F 逐渐减小,Ff 逐渐减小,FN 保持不变
解析:选 D 在物体缓慢下降的过程中,细绳与竖直 方向的夹角 θ 不断减小,可把这种 θ 减小状态推到无 限小,即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θ=0,此时系统仍处 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当 θ=0 时,F=0, Ff=0,所以可得出结论:在物体缓慢下降过程中,F 逐渐减小,Ff 也随之减小,D 正确。
[针对训练]
3.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
量为 m0 的平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 m。当盘静 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 L。今向下
拉盘使弹簧再伸长 ΔL 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设弹
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以内,则刚松开手时盘对物体的
支持力等于( )
A.1+ΔLLmg
B.1+ΔLL(m+m0)g
平放置的用细导线绕制的软弹簧线圈。若在 Q 所处 的空间加上与环面垂直的变化磁场,发现在 t1 至 t2 时间段 内弹簧线圈处于收缩状态,则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变 化情况可能为图乙中的( )
A
B
C
D
乙
解析:选 D 由于在 t1 至 t2 时间段内,弹簧线圈 处于收缩状态,则在弹簧线圈中应有感应电流通过, A、B 显然不对,因为 MN 中此时产生恒定电流;因 为线圈收缩,所以 MN 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应增大,则 在 Q 处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增大, D 正确。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电路中,R1=4 Ω,R2=6 Ω,电源内阻不可忽 略,闭合开关 S1,当开关 S2 闭合时,电流表 A 的示数为 3 A, 则当 S2 断开时,电流表示数可能为( )
A.3.2 A C.1.2 A
B.2.1 A D.0.8 A
解析:选 B 断开 S2 后,总电阻变大,电流变小, 排除 A 项;S2 断开前路端电压是 U=IR1=3×4 V= 12 V,S2 断开后路端电压增大,故大于 12 V,电路中 的电流则大于 I′=R1+U R2=41+26 A=1.2 A,排除 C、 D 两项。
[例4] 如图所示,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 跨过定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 m1 和 m2 的物体 A 和 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 m 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 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 A 和 B 的拉力大小分别 为 FT1 和 FT2,已知下列四个关于 FT1 的表达式中有一个是正 确的。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正 确的表达式是( )
[答案] C
[题后感悟] 由于滑轮存在质量,如果根据高中物理规律直接进 行推理计算,几乎不可能得出 FT1 的表达式,但若用极限 推理法,即假设 m=0,则很容易选出正确选项。
[针对训练] 7.如图所示,轻细绳的一端系在质量为 m 的物体上, 另一端系在一个轻质圆环上,圆环套在粗糙水平杆 MN 上,现用水平力 F 拉绳上一点,使物体处于图中实线位 置,此时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θ,然后改变 F 的大 小使物体缓慢下降到图中虚线位置,圆环仍在原来的位 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水平拉力 F、环与杆之间的 摩擦力 Ff 和环对杆的压力 FN 的变化情况是( )
6.一有固定斜面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球通 过细绳与车顶相连。小球某时刻正处于图示状态。设斜 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 FN,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为 FT,关于 此时刻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小车向左运动,FN 可能为零 B.若小车向左运动,FT 可能为零 C.若小车向右运动,FN 不可能为零 D.若小车向右运动,FT 不可能为零
解析:选 D 当 F 突变为零时,可
假设甲、乙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运动, 则它们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 求出。由此可以求出甲所受的摩擦力,若此摩擦力小于 它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则假设成立,反之不成立。如 图所示,假设甲、乙两物
体一起沿水平方向运动,则由牛顿第二定律 得 Ff=(m1+m2)a,Ff=μ2FN=μ2(m1+m2)g,解得 a=5 m/s2,可得甲受的摩擦力为 Ff1=m1a=10 N,因为甲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 Ff2=μ1m1g=12 N,Ff1<Ff2,所以假设成立,甲受的摩擦力为 10 N,方向向左,D 正确。
D.在 B 点以与 v1 大小相等的速度,与 v2 方向相反射出弹丸, 它必定落在地面上 A 点的右侧
[技法渗透]
以速度 v1 与地面成 θ 角射出一弹丸,恰好以速度 v2 垂直穿 入竖直壁上的小孔 B,说明弹丸在 B 点的竖直速度为零,v2 =v1cos θ,根据对称性“逆向思维”:在
B 点以与 v2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射出弹丸,它 必落在地面上的 A 点,A 正确;在 B 点以与 v1 大小相等 的速度,与 v2 方向相反射出弹丸,由于 v1>v2,弹丸在 空中运动的时间不变,所以它必定落在地面上 A 点的左 侧,C 正确,B、D 错误。
8.(2013·安徽高考)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系一质量为 m 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倾角为 θ 的光滑斜面体顶端,细线 与斜面平行。在斜面体以加速度 a 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 运动的过程中,小球始终静止在斜面上,小球受到细线的 拉力 T 和斜面的支持力为 FN分别为(重力加速度为 g)( )
高考物理选择题平均每道题解答时间应控制在 2 分 钟以内。选择题解答要做到既快又准,除了掌握直接判 断和定量计算等常规方法外,还要学会一些非常规“巧 解”方法。解题陷困受阻时更要切忌一味蛮做,要针对 题目的特性“不择手段”达到快捷解题的目的。
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一一排 除,最终留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如果选项是完 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 果选项中有相互矛盾或者是相互排斥的选项,则两个 选项中可能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然,也可能两者 都错,但绝不可能两者都正确。
[答案] AC
[题后感悟] 弹丸做的是斜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时速度水平,解 答时若直接对斜抛运动进行分解,解答过程比较麻烦,但 若采用逆向思维法,利用平抛运动规律求解,解答过程会 简化很多。
[针对训练]
5.如图甲所示,Q 是单匝金属线圈,MN 是一 个螺线管,它的绕线方式没有画出,Q 的输出 端 a、b 和 MN 的输入端 c、d 之间用导线相连, P 是在 MN 正下方水
ABBiblioteka CD乙解析:选 B 在线框向右穿过磁场的过程中, 由右手定则可判断出总是 a 点的电势高于 b 点电势, 即 Uab>0,A、C、D 错误,B 正确。
所谓假设推理法,就是假设题目中具有某一条件,推 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合理 性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假设条件的设置与合理 性判断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要选择容易突破的点来设 置假设条件,根据结论是否合理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乙
[技法渗透] 应用右手定则可以判断开始阶段电动势方向沿 O 指 向 A 方向,电动势为正,可排除 D 选项;导体杆转动产 生的电动势可用公式 E=12Bl2ω 计算,但导体杆切割磁感 线的长度 l=2Rsin ωt,不恒定,也不均匀变化,故 A、B 均不正确,正确选项只有 C 。
[答案] C
[题后感悟] 本题若直接推导 E 的表达式较困难,如果能根据 E 的方 向和 E 的大小变化特点就可很快得出答案。
A.在 B 点以与 v2 大小相等的速度,与 v2 方向相反射出弹丸, 它必定落在地面上的 A 点 B.在 B 点以与 v1 大小相等的速度,与 v2 方向相反射出弹丸, 它必定落在地面上的 A 点
C.在 B 点以与 v1 大小相等的速度,与 v2 方向相反射出弹丸, 它必定落在地面上 A 点的左侧
如果问题涉及可逆物理过程,当按正常思路判断遇到 困难时,则可考虑运用逆向思维法来分析、判断。有 些可逆物理过程还具有对称性,则利用对称规律是逆 向思维解题的另一条捷径。
[例3]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的 A 点以速度 v1 与地面成 θ 角 射出一弹丸,恰好以速度 v2 垂直穿入竖直壁上的小孔 B,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4.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质量分别为 m1 =2kg,m2=3 kg,叠放在水平桌面上。
已知甲、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1=0.6,物体乙与桌面间的 动摩擦因数为 μ2
=0.5,现用水平拉力 F 作用于物体乙上,使两物体一起 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运动中 F 突然变 为 零 , 则 物 体 甲 在 水 平 方 向 上 的 受 力 情 况 (g 取 10 m/s2)( ) A.大小为 12 N,方向向右 B.大小为 12 N,方向向左 C.大小为 10 N,方向向右 D.大小为 10 N,方向向左
C.ΔLL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