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姓名:袁斌学号:1130080120
摘要:
草原生态系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近年来,过度放牧、滥垦、无计划的乱开矿,使我国广袤的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

关键词: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
成的功能统一体。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

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体是东北-内蒙古的温带草原。

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学区系的差异,大致可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

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

我国草原的类型较多,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原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草类,其中以针茅和羊草最有代表性。

前者为丛生禾草,后者为根茎禾草,根茎发达,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部为稀疏草原,以大针茅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以丛生戈壁针茅为主。

草原对大自然保护有很大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且也是阻止沙漠蔓延
的天然防线,起着生态屏障作用。

另外,它也是人类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基地。

二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
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气候恶化以及严重的鼠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在全国绝大多数草原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是人类对草原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生态恶果。

草原退化的标志之一是产草量的下降。

据调查,全国各类草原的牧草产量普遍比50-60年代下降30-50%。

如新疆乌鲁木齐县,1965年每亩草场平均产草量85千克,到1982
年已降至53千克,平均每年减少1.5千克。

草原退化的标志之二是牧草质量上的变化,可食性牧草减少,毒草和杂草增加,使牧场的使用价值下降。

例如,青海果洛地区,草原退化前,杂、毒草仅占全部草量的19-31%,退化后增加到30-50%,优质牧草则由33-51%下降到4-19%。

草原退化,植被疏落,导致气候恶化,许多地方的大风日数和沙暴次数逐渐增加。

气候的恶化又促进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近18万平方公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因沙漠化已丧失了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

草原鼠害也日益严重,据1982年全国草原灭鼠会议反映,全国草原牧区受鼠害面积达6600万公顷,有的草场鼠洞密度多达每公顷4600个以上。

使草场完全被破坏而失去使用价值。

据估计全国每年因鼠害损失的牧草约有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有十几亿元。

鼠害的发生既是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恶果,也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之一。

三造成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1 超载过牧
长期以来,我国牧业生产不是以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增长指标,而强调的却是牲畜头数的总增长率或存栏头数的净增长率,由此导致的是牲畜头数越养越多,而每头牲畜占有的草地面积越来越少,牲畜生长速度下降,存栏时间不断延长,这又必然使载畜量上升,打破了畜草之间内在的平衡。

这种超载过牧所导致的草原退化是个渐变过程。

单位面积上牲畜增多,可食性牧草被牧食的就越多,于是就没有足够的草籽维持牧草的再生,牧草产量要么下降,要么是毒草和杂草增多。

这种局面若得不到控制,将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单位面积
上可食牧草减少而牲畜量却很多,牲畜不得不增大觅食范围和频次,这就加重了对草场土壤结构的物理性破坏,而这又反过来限制了牧草的生长。

长时间的这种恶性循环便使草原逐渐贫瘠、退化直至沙化。

2 不适农垦
由于草原多处于气候条件比较严酷、生态平衡脆弱的干旱与寒冷地区,盲目的开垦以及垦后的管理不当,常常造成既达不到粮食增产的目的而又使草原原有植被遭破坏的局面。

例如在我国的青海省,50年代曾在草原区农垦近40万公顷,到1963年就弃耕21万公顷,有些土地开垦后根本就不能耕种,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破坏了草原植被。

3 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增强,给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尤其是对草原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也使一些草场遭受严重破坏。

例如,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草原上生长着发菜、蘑菇和药材,每到采收季节,成千上万的人拥进草原大量挖掘这些植物,使这个旗20%的草场遭到破坏。

四恢复对策
1科学管理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缺乏
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草原生态基础理论如载畜能力、牧业生产最佳方式以及科学管理技术的研究,是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对策中应首先引起重视的问题。

包括改革某些落后的经营方针,实行适度放牧、以草定畜、推行季节牧业以减轻草场压力,给牧草提供休养生息的时机以及其他可使草原植被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各种措施,实行科学化管理方式。

2 人工草场
在畜牧业要发展、草原生态环境要保护的情况下,必须要以人工草地和种植饲料来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目前我国人工草场的面积仅占草原总面积的0.4%,只是美苏等国的1/25。

而据专家们的估计,
种植牧草0.5-1%,可增加全部生产能力的0.5-1.0倍。

可见发展人工种植牧草业是一项短期内即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措施,同时又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3 升级体系
牧区开展现代化草业生产,是一项包括种植、畜牧、养殖业在内的综合性事业,也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如在牧草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优良草种的选育、引种、防止自然敌害等科研问题。

在畜牧环节,涉及到放牧方式、肥育饲养、畜草平衡等。

畜产品的加工利用要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综合加工,取得有价值的产品,如培养食用真菌、废物饲料化,产沼气等。

所以牧区发展现代化草业,将会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牧业生产新体系,保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