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智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研究

理智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研究

理智德性------《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研究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六卷中对理智德性按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分为两种理智德性。

通过五种理智德性异同对比的逻辑思路,具体阐述了这五种理智德性(科学、技术、理智、智慧、和明智)。

并且讲述了理智德性的作用以及获得理智德性的途径。

关键词第六卷五种理智德性作用途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

阐述德性先从灵魂为出发点,讨论了灵魂的结构,灵魂分为理性与无理性两个部分,因此德性按此分为两类,一类是伦理上的德性,一类是理智上的德性。

所谓伦理德性是指人的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的指导和约束,与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灵状态,如温良、谦恭、慷慨等,这在其它卷中已讨论的很清楚;所谓理智德性是指纯粹理性灵魂自身功能的优秀,如科学、技术、明智、智慧、谅解等,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本卷中讨论的重点,理智德性是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的优秀、杰出的品质。

一、第六卷阐述理智德性的逻辑思路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卷对理智德性进行了详尽的阐发,具体结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把理智上的德性分为;理智德性的理论部分和理智德性的实践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察那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另一部分是考察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

”①前者是一种科学认识,后者则是对可变的事物进行推算或考虑。

接着讨论理性发挥功能的两大途径。

要理解理性何以存在并能发挥其优越功能,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人能够掌握一些普遍而抽象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知识,并能自己进行推演和运算,这表明人是有理性能力的;二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欲望有趋避,可以明白人们必然有一种进行肯定和否定(即进行判断)的理性。

”②也就是说,理性可以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对欲望和情感起到指导作用。

使理性功能得到发挥的状态需要具有德性,即理智德性。

接着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各种形式的理智德性,包括科学、技术、明智、智慧和理智。

在解释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理智德性异同的比较,发现理智德性的之间的关联和本质区别,对比中加深理解。

二、理智德性的具体阐述亚里士多德说 ,在人的灵魂中通过肯定和否定而取得真理的方式有五种:科学、技术、明智(实践智慧)、智慧、理智(哲学智慧)”。

在这些方式中,既有理论理性,又有实践理性。

(一)理论的理智德性理论理性的对象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东西 ,它既不生成 ,也不灭亡 ,它是抽象而普遍的 ,所以它有可公度性,是对思辨、理论的思考。

理论理性包括科学、技术、理智、智慧。

一)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明显的是理论理性的功能。

第一、科学的对象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东西,它既不生成也不灭亡。

它是抽象而普遍的,是可以传授的,具有可公度性。

“能科学的认识,当然是永恒的”。

第二、形成科学知识 ,首先要通过归纳 ,所得到的东西是一个普遍者 ,然后把这个普遍者作为起点 ,合乎逻辑地进行演绎 ,得出结论。

于是 ,科学有可证明的品质 ,原因在于它是合乎形式逻辑的,“是出于必然的东西”。

科学虽然是不变事物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由第一原理推导出来的、需要证明的结论。

二)技术(1)技术具有理性品质没有理性品质 ,当然不可能有技术 ,比如说 ,建一座楼就必须有相关的知识(理论) ,并进行规划、计算等。

所以 ,所谓技术 ,就是要创造一种东西 ,促使它产生。

于是 ,“进行技术的思考就是去审视某种可能生成的东西怎样生成”。

也就是说 ,技术的开始之点 ,就是行为者的内在素质 ,有技术 ,就意味着自己的心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塑造 ,能够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即能实现自己的意图。

(2)技术与实践的异同1)相似点①技术和实践都是关于可能改变的事物。

因为技术就是制作,所以它是关于可能改变的事物。

实践都是为实现未然,所以也是关于可能改变的事物的。

②都具有理性品质。

技术具有理性品质,前边已有所论述;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计划意识都应该有理性的主导参与。

2)区别①技术与实践都具有理性品质,亚里士多德指出 ,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包括的理性品质不同。

实践的理智德性的本质特点是,这一理性品质拥有道德性的理性品质。

②道德实践与技术活动的目的不同。

技术的目的在技术过程之外,比如,造桌子这一技术活动本身不是目的,造桌子的目的是为了能读书、写字,但是“良好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

可以说 ,实践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始点和终点,具有自成目的性。

道德实践却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本身是有理智性质的 ,因为要选择 ,就表明欲望中有趋避,所以,对应地,在理智中就有肯定与否定。

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它们就“与行为无缘”。

从根本上说,理智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有伦理意义的行为就要把理智的普遍素质融渗入感性欲求之中。

于是,所谓理智德性,实际上也要从为伦理行为提供正确原理的角度加以理解。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欲望和理性都是正确的,但是理性是统率,只有种思辨、理性正确,欲望才有可能正确。

当然,如果正确的理看出他的技术是否高超而优异,即技术中的德性;而性没有融渗入感性欲求之中,那么,欲望就是难以正在明智中则没有善于或德性,因为明智就是一种德确的;而与感性欲求相融渗的正确理性就不再是一性,不明智是一种相反的品质,这里不存在程度问理论的思考(它只有真假,而不造成善恶)题。

③技术与实践(明智)的区别明智(审慎)就是一种典型的关于实践的理智德性。

实践(明智)与技术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在技术中有“善于”或德性,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说,一个人在技术上擅长,还可以从他的工作中忘,这表明它们是某种特定的获得性知识;而明智则不可能会被遗忘,因为明智就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良好心灵情感倾和精细的理性素质,成为了人的性格中的东西,所以明智不可能被遗忘。

3)技术活动转化为道德实践的途径技术活动要想转化为实践,必须是技术活动的理性品质转化为,有道德的理性品质。

在具体的技术活动或一般的生产、生活行为之外还有一种道德实践,只有当这些行为活动具备了道德性,即具备了自成目的性时,它们就成为了道德实践。

三)理智理智是一种哲学智慧。

科学知识是通过运用理智,对第一原理或普遍原理进行推理、推论得出的。

理智是指对科学认识的开始之点进行把握,即对科学中的最初原理、普遍知识的把握,比如说,科学要从某个普遍的原理出发,进行推论才能得到。

理智就是要通过归纳来得到一种普遍的原理作为科学的前提。

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有理智之德的典型。

四)智慧第一、智慧是指在技术和科学、理智中的卓越。

比如那些技术娴熟的人被称为有智慧,最精确的科学才被称为智慧。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只是有科学知识的人,即由始点引出结论,而是还要有关于开始之点的真理性的知识。

一句话,智慧在纯粹理论、思辩理性的德性中,居于最高地位。

第二、智慧与明智有着较大差别。

智慧可以超越实用,而专注于对与人的生活无关的宇宙万物的真理性知识的探究;明智只处理与人有关的事务,只追求人自身的好、善、益处。

(二)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在明智(Practical wisodom)这一理智德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是一种实践智慧。

1、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系十分密切,要理解明智,必须考虑它与伦理德性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说:“伦理德性既然是种选择性的品质,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

”我们知道,伦理德性指的是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的优异品质,但是他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有否定和肯定,是有理智性质的。

从本质上说,实践理性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使欲望正确。

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与行为无缘,理智是人的本质所在。

人从娘胎出现在这个世界之时,就已深深陷入社会的伦理关系之中,所以对待伦理事物必须要经过自己的理智选择,以使自己的本然欲望正确,符合伦理。

2、明智的内涵第一、明智是善于考虑,审慎选择。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所谓明智,也就是善于考虑对自身的善以及有益之事,但不是部分的如对于健康,对于强壮有益,而且对于整个生活有益。

”明智就是善于考虑,能审慎而恰当地选择。

明智也是与可以变化的事物相关的,人们不会考虑那些不可改变的事物,一句话,明智的人总是那些审慎地考虑促使好的结果或秩序出现,而避免坏的结果和秩序出现的人。

第二、明智是实践的,是关于对人的善和恶的真正理性的实践品质。

这样,明智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理智、智慧,而是一个在实际事务中慎思明辨、聪明能干的人的德性,故而善于处己和善于从事政务的人都可称为明智的人。

比如说,一个节制的人可以被称为是明智的,原因在于,一个人能进行节制,就肯定不会任意妄为,而是有着对好秩序和善的价值的考虑和向往,并能深思明辨。

第三、明智的人所作的判断,是关于行为的,与情感感受(如快乐和痛苦)相关的。

比如有人会为了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而伤天害理;但科学、技术、理智、智慧等就与情感感受没有关系,比如一个人在科学认识中,得出“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定理,就与情感感受毫无关系。

一个有道德的人可以忍受痛苦,不畏艰难地如此行动,并以此为荣。

如果只凭感性情他看来,明智(审慎)之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智德。

一个好人。

是一切善良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共有的,他认为,科学(比如算术、几何)可以为年轻人第四,明智离不开经验,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明智是世间之德、生活之德。

它不是要求人们通晓普遍知识,而是要求人们通晓个别事物,明智以个别事物为最终对象,只有个别事物才是行为的对象。

因为明智的表现是在实际行为中较为能干,能慎思明辨,是关于行为目的的正确理性,所以,在这方面,没有知识的人可能会比有知识的人干得更为出色,即有经验的人更为占先。

但亚里士多德又说,这中间还有一个“匠心”,单纯的经验不足于说明明智之德。

一个年轻人通晓算数和几何,却不能因此说他是一个明智的人。

这是我们理解明智之德的重要基础。

明智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因为经验是具体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它最后并不是以形成某种普遍知识为目的,而是要明白怎样把手头上的事做得恰当,能较好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明智的对象始终是个别事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理智相区别,因为理智以一般定义为对象。

所以,明智不是科学,而是觉。

但是这种感觉不是某种感官所固有的,而是通过经验、训练、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感觉。

它能对某些普遍事物有一种感觉,比如能感觉出行为是否合乎正确的道德原理。

行为是个别的,但是道德行为必须体现出普遍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第五,明智是“好的谋划”。

所谓“好的谋划”,就是某种谋划的正确性。

这种谋划的正确性不只是指谋划的手段与目的的适合性,而更是指谋划的目的和手段有着善的意义和价值。

也就是说谋划就是要以善为目标。

如果只是谋划有效的手段来实现目的,那是不能保证行为的道德性的,即不能说有明智之德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