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带绦虫病
牛带绦虫病是由牛带绦虫(又称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寄生的虫数少,多无自觉症状;寄生的虫数多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
少数患者有贫血、营养不良,甚至并发阑尾炎和肠梗阻。
一、牛带绦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段,人是牛带绦虫的终宿主。
孕节常逐节自链体脱落,随宿主粪便排出。
通常每天排6~12节,最多可排40节。
脱落的孕节有明显的活动力,可自动从肛门逸出。
当孕节蠕动时虫卵可从子宫前端排出或由于孕节破裂虫卵散出。
中间宿主牛吞食虫卵或孕节后,虫卵内的六钩蚴在其小肠内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流播散到牛身体各处,尤其是运动较多的股、肩、心、舌和颈部等肌肉内,经60~70天发育为牛囊尾蚴。
除牛之外,美洲驼、骆驼、狍、羊、长颈鹿、羚羊等也可被牛囊尾蚴寄生。
人食入含囊尾蚴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囊尾蚴在小肠消化液的作用下,翻出头节并吸附于肠壁,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
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甚至更长。
二、流行慨况
(一)分布
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多在喜吃牛肉,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广泛,一般地区仅有散在感染。
我国20多个省有散在病例,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农牧区感染率高的可达70%以上,患者多为青壮年人,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
(二)传染源
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带绦虫病主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主要与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
1.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在流行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
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时,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节而感染。
2.人畜共居广西和贵州的侗族,人住楼上,牛圈在楼下,人粪直接从楼上排入牛圈内,使牛受染。
当地牛的囊尾蚴感染率高达40%。
3.生食或半生食牛肉流行区少数民族有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牛肉的习惯。
如苗族、侗族喜吃“红肉”、“腌肉”,傣族喜吃“剁生”等,都是将生牛肉切碎加佐料后食用。
藏族喜食稍风干后的生牛肉或在篝火上烤食未烤熟的大块牛肉。
这些饮食习惯均易造成人群的感染。
在无吃生牛肉习惯的地区,可因牛肉未煮熟或使用切过生牛肉的刀、砧板切生食菜时污染了牛囊尾蚴而引起感染。
调查发现37%的牛带绦虫病患者指甲缝中带有绦虫卵,误食虫卵的机会当不
少;虽有在人体发现牛囊尾蚴的报道,但认为牛囊尾蚴不寄生人体,至今全世界
较可靠的人体感染记录仅有几例,显示人对牛带绦虫六钩蚴具有自然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寄生人体的牛带绦虫成虫多为一条,亦可多达8条,最多的一例达31条。
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或时有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
状。
由于牛带绦虫孕节活动力较强,孕节可自动从肛门逸出,多数患者能发现自
己排出的节片,或有肛门瘙痒的症状。
脱落的孕节在肠内移动受到回盲瓣阻挡时,
因加强活动可引起回盲部剧痛。
偶然可引起阑尾炎、肠腔阻塞等并发症,此外有
孕节在子宫腔、耳咽管等部位异位寄生的报告。
四、诊断
询问排节片史很重要,因为牛带绦虫孕节活动力强,常自动逸出肛门,因此
病人常自带孕节前来就诊。
观察孕节的方法与猪带绦虫相同,根据子宫分支数目
可区别两者。
若节片已干硬,可用生理盐水浸软后再观察。
也可作粪便检查查找
虫卵,但用肛门拭子法查到虫卵的机会更多。
台湾流行的亚洲带绦虫,其成虫很像牛带绦虫,而幼虫却类似猪带绦虫的囊
尾蚴,应注意鉴别。
五、治疗
驱虫治疗同猪带绦虫。
六、预防
1. 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应进行普查普治,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2. 加强粪便管理注意牧场清洁,勿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避免牛受感染。
3.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改变不良的吃肉习惯和生活方式。
4.加强肉类检查,禁止出售含囊尾蚴的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