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知识点总结与经典例题一、内环境及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输尿管、输卵管、子宫、生殖道等4、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与内环境的物质:①、外环境的成分:纤维素、各种消化酶;②、细胞内成分:胞内酶、血红蛋白等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7、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8、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9、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10、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神经调节1、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和脊髓【注意】: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2)、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体液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元主要包括:树突、轴突、胞体【注意】:①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包裹在外的髓鞘→神经纤维→神经②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仅有一个轴突(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注意】: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④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⑤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⑥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⑦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2)、静息电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等,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状态,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而膜内带负电的离子不能透过细胞膜,于是形成细胞膜内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大于K+外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注意】: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分析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4)、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传导形式:兴奋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作神经冲动。
(5)、传导过程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可兴奋细胞间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2)、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其内液体属于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注意】: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导(如图)三、体液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调节的发现:①囿于定论的沃泰默②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3、概念: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4、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微量、高效5、人体常见的激素及作用6、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病症7、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拮抗作用8、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主要方法: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四、神经-体液调节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2、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注意】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注意】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3)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4)、体温调节五、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的细胞、组织)抗体(化学本质为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5、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注意】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
6、二次免疫:起作用的细胞:记忆细胞二次反应的特点:更快更强(反应速度快,产生抗体多)7、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8、免疫学的应用: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经典例题1.神经纤维静息电位麵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土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乙处的Na+浓度比甲处低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剌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2.如图是一个“神经一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Ach(乙酰胆碱)与Ach受体结合,引起Na离子内流B.④向肌细胞质侧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可以增大突触后膜的面积C.③处为组织液D.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3.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三种方式.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图①中细胞甲、乙可以是同一个细胞B.图②中细胞甲、乙只能是不同种细胞C.图③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是甲状腺激素D.图②①可分别代表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机制4.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的②激素是信息分子③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作用⑤激素作用于其特定的靶器官和靶细胞⑥激素的作用具有持久性,激素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活性⑦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A.①④⑥⑦B.①②④⑦C.①③④⑥D.①②④⑤5.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A.器官A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B.器官B分泌的激素b浓度高时,对器官A和C均有抑制作用C.器官C分泌的激素c浓度高时,对器官A有抑制作用D.器官C还可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b的关系为协同作用6.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等因素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结构丙,可增加尿液的生成量C.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由结构乙释放,并随血液流向全身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7.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一般来说,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C.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8.寒冷地带生活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
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BAT细胞的产热过程图,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B.去甲肾上腺激素与膜受体结合后可影响胞内cAMP,以促进脂肪分解C.持续寒冷使BAT细胞中UCP﹣1、cAMP、线粒体增加,进而增加ATP量D.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增加产热、抵御寒冷9.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10.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内衰老、破损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的识別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的细胞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效应T 细胞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11.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填字母).(2)图1中的③表示过程,该过程属于免疫.(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细胞(填字母).(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应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填字母)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第一步:将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12.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请分析回答:(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加重,减轻)疼痛.(2)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激素X 增加;大量饮水,激素Y分泌减少.激素X和激素Y的分泌均受下丘脑的调节,如图是下丘脑和垂体示意图,激素X的分泌与下丘脑(A,B)处细胞有关.例题解析1.神经纤维静息电位麵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土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