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资评估常用的六种方法比较

投资评估常用的六种方法比较

公司希望投产一个新的生产线,生产线初始投资大约500万,三年后残值 100万元。

问题:如何通过项目的会计回报率来进行决策? 一、会计收益率法——ARR (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 从会计的角度进行评估。

方法有两个计算公式, 1. 年平均收益/初始的资本支出 2. 年平均收益/平均的资本占用 如下图所示,通过案例来说明这两种计算方法的区别。

首先需要算出新项目每一年的会计收益,即净利润。

从下表里看出,第一年净利润是26.25 万元,第二年是31.5万元,第三年是37.95万元,平均的收益率31.9万元。

初始的投资即初始的资本支出,即生产线的投资大概是500万元,但是平均的资本占用不是500万元而是用期初的资本投资加上期末的收益,是资本卖出去的残值再除以2,即300万。

所以用会计收益率的第一个方式推导出来的项目,它的会计回报率是6.38%,而用第二种公式算出来的是10.63%,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经常用的是第一种,因为会计收益率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比较适 用在市场比较简单的项目的运算中,通常都不会把事情弄得特别复杂,这是它的优势所在。

Yn 的贴现率 =( 1/(1+贴现率)) n 次方二、回收期法——Payback 即通过投资项目带来的净现金流入回收该项目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回收期法也有两种计算方式。

第一种叫做静态投资回收期,即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简 单计算看几年能够回收。

第二种叫做动态回收投资回收期法,即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要把每一年的净现金流入或者流出进行贴现。

举个例子,现在公司需要买一整套新的自动贩卖机,自动贩卖机初始投资一批需要200万元, 这一批的投入回收期大概是多久?如上表,可以看到初始投资是在第0年投入的是200万,第一年的现金流入其实是净利润, 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加回去,即43万元。

第二年是49万元,第三年56万元,之后每一年差不多都维持56万不变。

如果是静态的回收期, 差不多四年多可以收回。

如果用动态回收期,需要把之后每一年按照贴现率进行贴现。

整个公司的资本性支出采取的贴现率都是用8%,这是考虑公司的资金成本风险等等卡算出来的一个贴现率。

通过贴现率贴现之后,得到动态的回收期年限是五年。

回收期法也是用来衡量一些非常简单的项目,一般只要知道回收期法有静态跟动态之分即可,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数都会使用静态投资回收期方法。

三、净现值法——NPV (Net Present Value)净现值法是项目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净现金流量,按照目标收益率全部转换成等值的现值之和。

具体来看一个公司收购计算净现值的例子。

年金计算:要注意到收购的公司其实是会永续经营的,所以在第五年是287万的假定下,要计算其年金,即每年都是287万的现金流经营的的年金现值是多少。

计算结果在第五年的现金的净值是3588万。

接下来要把每一年的现金流入在当年的净值通过贴现率算出它贴现到第0年的现值,即118万。

贴现率的确定:一般来说一个公司对外投资,它的资金成本即公司本身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把所有的不同利率的资金进行一个分割,包含有债务,银行借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并且这些债务的资本成本是税后,所以要考虑到利息的节税,用税后的债务资金成本乘以债务占到总资本的比例,再加上的股本的资金成本占上总资本的比例,加权就得到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现实生活中加权成本率可能会更加复杂,比方说股本也分为优先股普通股,债务又分为长期短期。

所以操作上相对来说会将其简单化,例如债务的资金成本按照现在的长期借款的资金成本可能很多时候是6%。

股本的资金成本就按照所有放在一起的资金成本,很多时候以12~15%来再进行分割算出加权平均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只是一个基础,并不能够完全使用为贴现率。

很多时候还要考虑一些特殊因素,比如项目在一个比较偏远地方的政治风险非常的高,这种政治风险要考虑到净现值法的贴现率里面去。

另外还有类似的利率风险也要在其中考虑进去。

四、内含报酬率法——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内含报酬率法即让整个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最终找到的贴现率即内涵报酬率。

一般需要通过EXCEL进行计算。

举一个收购中如何计算内含报酬率的例子。

在EXCEL中列出公式,其中第一年的贴现率是1乘以贴现率,第二年是1乘以贴现率的平方,算出来之后把每一年的现金流入乘以贴现率等于现值。

通过上述操作可以测试出来,当贴现率为5.25%的时候整个项目的NPV为零,所以5.25%即项目的内涵的报酬率。

在计算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平均资金成本利息风险政治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计算起来其实是相对简单的。

五、投资报酬率——ROI (Return on Investment)这个方法相对来说在投资评估中较少使用,但有时提供很好的参考,具体通过公司新项目接受的例子来说明。

如下表所示,公司第一年的息税前利润是15万,当年的总资产是1000万,它的ROI是1.5%。

第二年的息税前利润是29万,总资产1100万,这一年的ROI是2.6%,第三年息税前利润是37万,总资产是2300万,ROI是1.6%。

可以看到,哪怕是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项目,每一年它的ROI都是不一样的,所以ROI其实是计算特定时间内的一个系数。

六、净资产收益率——ROE (Return on Equity)跟ROI很相近的但计算公式是不一样的,它是税后利润除以所有者权益。

同样来看下方的图表,第一年息税前利润是15万,净利润是11万,当年的净资产是400万,所以当年的ROE其实是用11除以400万,即2.8%。

第二年是用净利润22万除以当年的净资产440万,即4.9%,第三年是3.0%。

计算公式年平均收益率/初始资本支出通过投资项目带来的净流入回收该项目初始投资所需的时间项目整个寿命期内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贴现全部换算成现值之和现金流方向有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2个IRR或者无法算出IRR多数用来评判一个比较稳定的公司或者事业线特定年份的回报率,不用来作为新投资的评估优点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很容易比较很容易理解,方便计算,考虑了投资的风险状况充分考虑了现金流,时间价值,和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利于比较,概念清楚明确缺点考虑的是会计利润而不是现金,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投资规模只考虑了回收期前的贡献,没考虑获利能力和时间价值。

贴现率的选择非常重要,净现值法只有绝对值不适合单独使用于复杂的大项目适用性适合简单的企业,进行不复杂,需要进行项目间比较的决策被人熟知的一种方式,适合简单短期项目的评判适合于大型稳定、单个项目的评估多数是股东使用的指标,看自己的股本有多少的收益多数是从公司层面来看整个资产运作的效率一、会计收益率法优点:从计算过程跟其它的方法相比较,收益率法计算起来非常的简单,它是一个比率所以非常容易理解。

对没有任何的财务概念,也不太清楚什么现值贴现率的人也都很容易跟它解释出来。

缺点:完全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并且是唯一只看会计收益会计利润而不是现金流的评估方法。

现金的流入跟会计利润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A项目是12%,B项目是13%,但是A 项目的投入可能是2000万,B项目投入可能只有100万,根本看不出来投资规模大小,也就无法准确判断项目优劣。

如果是一个很简单的企业,会计收益率法是很容易解释的。

同时如果要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没有复杂的需求,会计收益率也应该是首选。

二、回收期法优点:跟会计收益率法相似,都非常容易理解,很方便计算。

缺点:静态的回收期法没有考虑时间价值。

回收期法跟会计收益率不同的地方是,回收期法考虑的是现金流入,同时它考虑相关的风险。

但是回收期比会计利润更加看重短期,即只考虑回收期,回收期完后无法进行评估,所以在项目比较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误差。

三、净现值法会计收益率和回收期法因为没有考虑到现值,所以一般都只是用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短期的一些项目。

当进行一些比较大的项目,都会采用一些更加复杂的方法,例如净现值法跟内涵回报率法。

优点:充分考虑在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现金流,考虑时间价值。

缺点:计算复杂。

如果贴现率选择出现问题,可能会让整个项目的判断有很大的误差。

另外在做项目之间的比较的时候,净现值法只有绝对值并没有相对值,可能会出现一个1000 万的项目净现值是100万,一个200万的项目净现值是80万。

只看净现值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当进行项目之间的比较的时候,通常会将净现值法跟内涵报酬法加在一起来看。

但是净现值法对于一个大型的稳定的单个的项目评估是非常适用的,很多时候在投融资的时候算的财务模型经常都用的是净现值法。

四、内涵报酬率法缺点:例如下表,公司初始的投资是1000万,但是因为项目本身会有不确定性,生命周期波动比较大。

这时候会发现可能会出现两个内含报酬率,甚至无法算出报酬率。

优点:利于比较,概念非常清楚明确。

并且计算的时不用考虑太多的利率风险政治风险。

做复杂项目时常用的还是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会做净现值法的辅助。

但有时当需要用借款或者评估资金成本的时候,它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

五、ROI和ROE优点:这两种方法并不是看一个周期的回报,而是看特定年份的回报率。

所以两者比较适合评判一个比较稳定的公司在一个特定年份的回报率。

缺点:ROE是return on equity,通常都是股东使用的指标,它是看公司自身投入的股份能够有多少的收益,即股东主要看中ROE不太看ROI。

同时股东可能会希望用更高的一些杠杆使更少的股本撬动更大的资金。

但是ROI很多时候是从整个公司层面来看的,即管理层会通过来看整个资产运作的效率。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