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通过今昔对比,把词人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心 情以及深沉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融合在一起
2、“词别是一家”,必须符合高雅、浑成、协 乐、典重、铺叙、故实的要求。
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批评张先、宋祁:“ 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 家。” 批评苏轼:“ 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 批评晏殊:“苦无铺叙” 批评贺铸:“苦少典重” 批评秦观:“ 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 非不纤丽,而乏富贵态。”
下片:层层铺叙主人公之愁 、层层转深
独自守着窗儿: 饮酒——觉迎面风急 看雁——认旧时相识 看花——叹自身零落 听雨——抒不了之愁
通过抒写词人在深秋黄昏的真切感受,倾诉了 她国破家亡的无限愁苦,抒发了她百无聊赖、无所 寄托的浓重悲哀,也曲折地反映出忧时伤乱的爱国 情绪,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艺术特点: 1、在层层铺叙中展示深层心理。 2、以高超的叠字手法表现心理。 3、连续运用口语化的发诘句强化意义的肯定。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杭州) 人。 生平不详,说法有三: 一、钱塘人,世居桃 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而卒。二、海 宁人,朱熹侄女。三、北宋人,稍前于李清照。 (《宋词大辞典》)
第二节 朱敦儒、张元干等词人
豪放词:
苏轼——张元干、张孝祥——陈亮、辛弃疾
一、朱敦儒 二、张元干 三、张孝祥 四、李纲、岳飞等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 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此情无 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 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 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3)抒写恋情相思、离愁别绪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与前代婉约词人的情词的区别:
①前代词人的爱情词多写婚外恋情,故有文 人放浪色彩,偏重声色刺激。而李清照的情 词写夫妻恋情,情感深挚、内容典雅。 ②前代词人多以男子身份代言,而李清照是 以女性本位来体验爱情、抒写爱情,更贴切、 深挚而柔婉。
创作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 人有《漱玉集》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存词40来首,存疑词十来首。 今有《李清照集校 注》。
词:成就最高。 诗,存诗约17首,多表现爱国情怀,如《乌江》、 《咏史》、《上枢密韩肖胄诗》(两首)《感怀》 等。 文:《词论》, 提出词“别是一家”说,强调了 词与诗的区别,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立地位。 《金石录后序》, 叙议结合、文情并茂。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 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思想主旨: 1.惜花,以惜花写对春的留恋与青春流逝的惆怅。 2.伤别、以叹惜花落春去晴空离别后的寂寞相思。 3.表现了作者高雅淡远的情怀。 艺术特点: 1.以人物对话构篇,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胸怀; 2.词意转折,短小篇幅中有波澜起伏之妙。 3.造词形象、新巧、自然。
4、语言工巧而自然 善于提炼: “绿肥红瘦”(《如梦令》)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暖雨晴风破初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 动。 ”(蝶恋花》)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 (《凤凰台上忆吹箫 》)
善于雅化俗语 “知否?知否?”《如梦令》 “ 甚霎儿晴,霎儿雨, 霎儿风 。 ” (《” 《行香子》 “怕见夜间出去”《永遇乐》
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 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后期词慷慨悲凉风格
南宋·陈人杰《沁园春》词序: 因诵友人“东南妩媚,雌了男儿”之句,叹 息者久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 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 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 倒须眉。”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 语。”(《永遇乐》)
3、善用白描法,不重故实
《醉花阴》写离思凝重:“ 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永遇乐》写孤寂失落:“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创作上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 感历程,其词自成一家:“易安体” 1 、词风清新流丽而又委婉典雅,典型地代表 了婉约词的风格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
2 、善于从以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动和细节 来展示自我的内心世界,描写细腻
以靖康元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1084——1126(靖康元年) 后期:1126(靖康元年)——1155?
(一)前期:1084——1126(靖康元年) (43岁以前,风和日丽)
1、前期李清照基本过着平静美满的闺阁生 活和书斋生活 《宋史·李格非传》卷440: 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 之子赵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后期的生活与创作: 1127——1155? (44岁以后,凄风苦雨)
1 、李清照后期经历了惨痛的国破家亡,在 颠沛流离之中走完悲剧的人生。 2 、李清照后期的创作,主要表现悲剧人生 中凄凉悲苦的处境与心情,把个人感伤与时 代相联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更大的艺术 价值。
2、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写闺情,表达个人 情感以及人生的欢乐和忧伤
(1)抒写少女时代的天真、浪漫性情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 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 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2 )抒发对于自然山水的浓厚兴趣,表现 了词人高雅淡远的情怀。
第 六 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南渡词人: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叶梦 得、李纲、陈与义等。 南渡后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创作风格 也发生了巨变,南渡后内容多写亡国之痛、 乡关之思以及恢复中原、抗敌御辱之情。
第一节 李清照 第二节 朱敦儒、张元干等词人
第一节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 章丘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母亲 王氏。早年生活优裕,有诗名。18岁与赵 明诚结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 理,生活幸福美满。金兵入据中原时,流 寓南方,据传与张汝州有短暂婚姻,晚年 境遇孤苦。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上片:字里行间,处处含愁。
清·孙原湘《声声慢》: “满纸凄风,如闻欲语又咽。”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 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叠字”作用: 1、以“内敛”的方式写入心灵的深层,使内 心感伤的郁积奔迸而出。 2、叠字所形成的音韵回荡效果为深层心理的 表现提供了最佳途径。
1、背诵篇目: 《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武陵春》 《渔家傲》 2、思考题: ①李清照前后两期的词作在内容和风格上有 何不同? ②李清照在艺术上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③分析《声声慢》的艺术特点。 ④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你如 何看待她的词学观。
诗《乌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词《渔家傲》(作品选): 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道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语。九 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一)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 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1 、词“别是一家”,必须保持婉约词的传 统风格,不能与诗合流。 《词论》评苏轼等人的词: “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