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五.课后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翻译:2.无乃尔是过与?翻译:3.何以伐为?翻译: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翻译: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翻译: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五、学习小结《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二一、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对话体议论文表达形式。

二、预习指导:课前知识回顾。

三、教学过程:(一)文本分析:(1)朗读第一段,思考: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2.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3.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哲学思想中哪两个重要范畴(两个字)?(2)朗读第二段思考:4.“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5.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3)阅读第三段思考:6.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7.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二)问题探讨:1.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2.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3.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三一、学习目标:通过习题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论.语(lún) 虎兕.(sì) 下脚.料(jué) 排山倒.海(dǎo)B.买椟.还珠(dú) 搜.罗(shōu) 撒手锏(jiǎn) 啼饥号.寒(háo)C.颛.臾(zhuān) 社稷.(jì) 落.不是(lào) 畏葸.不前(sī)D.冉.有(rǎn) 独处.(chǔ) 乐陶.陶(táo) 荦.荦大端(luò)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子见夫子乎③不患寡而患不均④时有患疟疾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B.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C.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阵营日益巩固,资产阶级思想阵营分崩离析。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育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7.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前来归附。

D.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文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