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第五章
• (一)把关人的概念
•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 Keeper) ,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
制作、编辑和报导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 ”行为的关键人物。
•
这个概念源出于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
尔特.卢因在1947年所写的《群体生活的渠道
》一文。
• (二)把关人的传播行为 • 一般地说,把关人(媒介的编辑和记者
• 2.弱点 • (1)缺乏灵活性与时效性 • (2)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 (3)感染力较差
二、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P132
• 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 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 括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碟 等等。
(一)广播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问 答题)在我国,广播是最为大众化的传播 媒介。
第五章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 第二节 媒介发展与演进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 第四节 公共关系的媒介运作
主讲人:辛庆先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 式与媒介P121
• 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与理论主要有: •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二、香农模式 • 三、两级传播模式——拉扎斯菲尔德(富二代
• (二)Internet的基本特征
• 优点1、兼容性 2、互动性 3、全球性 4、 存储与检索 5、即时性 6、针对性强
• 缺点1、缺乏严谨性 2、缺乏深度与原创 3 、缺乏权威性 4、缺乏规矩
四、非语言传播符号P136
• (一)非语言传播 • 人类交流信息,相互沟通,除了使用语言
符号以外,还要使用非语言符号来进行交 流,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大约65%的“ 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表达的。
• 《诗经》、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
• (二)手抄媒介阶段 •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 优点(1)传播距离延长、范围大。 • (2)信息可以保存,不再迅速消逝 • (3)信息传递的确切可靠性 • 缺点(1)传播速度慢,信息容量小,规模
小且成本高 • (2)文字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 (三)印刷媒介阶段 • (四)电子媒介阶段
) • 四、受众选择3S论 • 五、议题设置
•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
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 功能》一文,使得拉斯 韦尔成为传播学的创始 者之一。
• 在这篇论文里,拉斯韦尔提出了界定传播研究范畴 的经典模式——5W模式。说明传播行为的一个简便 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
五、议题设置论P125
• 议题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 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受传者中受重视的程度 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大众传 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 某一事件,就会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 论这一话题。
• 议题设置的理论基于以下两个观点:
• 首先,各种传播媒介对传播信息的“过滤 作用”。
二、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演变
• 传播媒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口语媒介阶段 • 口语传播的优点和弱点 • 优点(1)不需要辅助手段,应用简便,易于控制 • (2)双向交流,可做到“有的放矢” • (3)能释放人的情绪能量,起某种心理平衡作用 • 弱点(1)传播距离短,覆盖范围窄 • (2)口头语言消失迅速,难以直接保存 • (3)口头语言信息容易失真
好或厌恶等心理倾向。 • (3)情绪。 • 情绪指那种与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内心
体验。
• (三)选择性记忆 • 记忆是一定时期内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
。记忆上的取舍,叫选择性记忆。选择性 记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1)输入 • (2)储存 • (3)输出 • 记忆的输出有两种方式:辨认和回想。
• (1)谁传播(Who);--控制分析 • (2)传播什么(Says What);--内容分析 • (3)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媒介分
析 • (4)向谁传播(to Whom);--对象分析 • (5)传播的效果怎样(What Effects)。--效果
分析
二、把关人理论P122
• 2.电视传播的弱点 • (1)反映信息的表面性 • (2)反映的不可再现性 • (3)费用较高
三、Internet:因特网P134
• (一)Internet的发展简史 • Internet开始于1969年,它的前身是美国国
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的ARPAnet 。 • Internet是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 网络互联而成的主要采用TCL/IP协议的计算 机网络,以及这个网络所包含的全世界范围 内的巨大信息资源。 • 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与网际协议
)的传播行为包括“疏导”与“抑制”两个 方面。把关人对某些信息准予流通的便是疏 导行为,对另一些信息不让其流通或暂时搁 置便是抑制行为。
韦斯特图
三、两级传播模式P123
• “两级传播模式”是由美国 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提出的。这是一种大众传播 的强效果论观点,即认为大 众媒介对受众具有一击中的 的“魔弹”效果或类似药到 病除的“皮下注射”的效应 。
四、受众选择“3S”论 • 经过长P期1的23观察和研究,传播学者发现受传
者在接触媒介和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性 ,这就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这个选 择过程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为“3S”:选 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 可以看做是受众心理三层“防护圈”P125
选择性注意SA
选择性理解SP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P130
四大传统媒体: 报纸——纸质媒介 杂志——纸质媒介 广播——电子媒介 电视——电子媒介
新兴媒体: 互联网
一、印刷媒介:报纸与杂志P130
• (一)报纸传播信息的
• 2.弱点
优势和弱点(简述) • 1.优势: • (1)可充分处理论题
• (1)时效性 差
• (2)选择性强
• (二)非语言传播的类别 • 卢斯契和基斯将非语言传播方式分为三大
类
• 1、标记语言 • 标记语言即用手势、代号等代替文字语言
的特殊标记系统。
• 2、行动语言 3、物体语言
(三)非语言传播的特性(简答) P137
• 1、传播性 • 2、情境性 • 3、可信性 • 4、组合型 • 5、隐喻性
记忆:海洋管理看见美人鱼,各 种的眉目传情加书信,最终没追 到美人鱼,反而被其男友组合拳 打了一顿
• (二)媒体组合的两种方式
• 1、集中型媒体组合
• 集中型媒体组合就是采取把有限的广告费 用集中投入到某一特定媒体的方法
• 2、分散型媒体组合
• 分散型媒体组合就是组织利用不同的媒体 ,将有关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
• (三)媒体组合的具体策略 • 1、各种媒体间组合 • 2、媒体内部组合 • 3、媒体中广告内容的组合
• (2)读者的
• (3)易于保存,易于
受局限性
检索
• (3)报纸的
• (4)专业性强
现场感,形象
• (5)经记济忆性优缺点分析思路:篇幅感、较专差业性、经济
性、便利性、保存性、时效性、真实形象性、
局限性、互动性
• (二)杂志传播信息的优势和弱点 • 1、优势 • (1)信息的覆盖与更替周期长 • (2)针对性强 • (3)印刷精美,表现力强,更具保存价值
展有利进攻或实施有效的防御; • (5)、要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时机性要求; • (6)、媒体组合本身要实现多样性。
• 2、媒体组合的优点: • (1)、它实现了信息的多层次化。 • (2)、它能使信息集中传播。 • (3)、它可带来冲击力的乘积效果。 • (4)、它可以实现最大的到达效率与到达
次数。
播媒介
• (五)根据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选择传播媒 介
二、媒体组合P139
• (一)媒体组合的目标 • 1、媒体组合应满足: • (1)、要有利于实现组织信息在内容和表现形式
方面的系列化; • (2)、要有利于组织树立良好的产品或服务形象 • (3)、要有利于信息有针对性地达到目标受众、
影响目标受众; • (4)、要有利于组织针对竞争对手的信息传播开
C.选择性注意 D.选择性理解 E.选择性记忆
问答题
1.(201301)(201201)试述传播媒介的选择原 则。P137 2.(201210)简述口语传播的优点。P127 3.(201210)试述杂志传播的优点和弱点。P131 4.(201201)简述非语言传播的特性。P136
某公司准备搞一次开业十周年庆典活动, 总经理要求公关部拿出一个既经济又能 达到预期效果的新闻报导方案。公关部 经理立即召集公关部全体人员开会讨论 报导方案。小张主张用报纸报导,既全 面又省钱;小赵认为还是电视广告生动 直观效果好,两人展开争论,公关部经 理也陷于沉思…… 如果你是公关部经理,如何确定报导方 案并说明理由。
选择性记忆SR
• (一)选择性注意
•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 中。而选择性注意就是指在信息接受过程中,人 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 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的刺激一一作出反应,只 能是有选择的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 从选择性注意的角度看,如何提高信息的竞争能 力,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关注:
单项选择
1.(201301)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得以传承保存下来的媒介形式为( A.口语媒介 B.手抄媒介
A
)
C.印刷媒介 D.电子媒介
2.(201201)5W模式的提出者是( D )
A.迈克尔·麦库姆斯 B.弗兰克·杰夫金斯
C.库尔特·卢因
D.哈罗德·拉斯韦尔
3.(201201)在中国,最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
第四节 公共关系的媒介运作 P137
• 一、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论述或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