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稀有人物”丁文江

“稀有人物”丁文江

“稀有人物”丁文江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

他是他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纵横于科学、政治、实业三界,皆有成就。

同时代的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蔡元培称“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如在君先生,实为我国现在稀有的人物”。

傅斯年说:“在君确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之代表;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

”德国地质学家葛利普评价:“丁君之为人,非特具有过人之能力,且有远大之眼光,弘毅之魄力与勇气,识见所及,均能力行之而成事实!”英国大科学家罗素则直言:“丁文江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干的中国人。

”地质调查所所长与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于1911年获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的双学士学位。

随即回国,积极投身于建造我国的地质学基础。

他规划了其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祖师。

1913年初,丁文江担任北洋政府工商部地质科科长。

为了全面发展中国的地质事业,在丁文江的积极推动下,工商部将现有管理机构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附设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均由丁文江担任所长。

这是中国首个地质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现代成立最早的科研机构。

丁文江认为,要从事地质研究工作,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

1913年10月,经他考试和综合评定,30名学生入地质所开始学习。

教学中,他非常重视实地训练,提出每星期必由老师带领学生分组实地工作一次。

学生们分头参加实地考察,他们走遍了北京城外方圆几百里的山山水水,实地归来,必须写出报告,再由丁文江和老师们指出得失。

经过高强度的实地训练,毕业时,学生们都可独立工作。

这批学生毕业后,地质所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工作由此展开。

地质学是那个时代的高精尖学科,师资匮乏。

丁文江费尽心思,为地质所请来了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和《瑞典地质勘探》主编安特生,为北京大学地质系请来了李四光和葛利普。

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地质人才的培养。

地质调查倾注了丁文江大量心血。

丁以重视实地调查著称,他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的原则,并在调查中身体力行。

1913年11月,他到山西、河北调查正太铁路沿线矿产,这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的开端。

1914年,他又赴云南调查。

从个旧锡矿到蒙自、鸟格,回昆明,再从昆明向北,经富民、禄劝、元谋,过金沙江到四川会理,向东南进入云南东川考察铜矿。

随后东入贵州,经云南宣威等地回昆明,历时200多天。

一路上,他都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矿产调查。

黄汲清曾评价说:“丁文江之工作,一方面改正法国人德普莱特的错误,一方面建立了滇东底层之基础,为后来云南调查之基。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展边远地区的大规模地质工作,几乎是一次探险。

”从调查正太铁路地质矿产开始到1922年,这十年间,是丁文江一生中野外地质调查最密集的时段。

1919年,丁文江回顾自己的野外调查时,感慨地说:“七年中,南游于滇黔,东游于皖浙,西至晋秦,东北至鲁,今年复游于欧美。

计先后居京师,实不及四载。

”经过丁文江等人的十年艰辛开拓,到1922年,地质所人才荟萃,成就斐然,成为中国“最有光彩的学术机构”,在国际学术界也赢得了声誉。

胡适评价说:“中国学科学的人,只有地质学者,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可算得已经有了有价值的贡献。

”对于创建人丁文江的贡献,胡适总结为三点:一是他在短时间内树立一个纯粹科学研究的机构,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建立和按部就班发展的领导核心;二是他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模范;三是他真诚地爱护人才,热诚而大度地运用中、外、老、少的人才。

中央研究院是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属国民政府领导,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和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

在蔡元培的多次邀请和好友的轮番劝说下,丁文江于1934年5月出任总干事一职。

在任职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中研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促进了全国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正如胡适所说:“他把这个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重新建立在一个合理而持久的基础之上。

”在中研院的历史上,丁文江创立评议会、基金保管委员会和编制预算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评议会为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构,但因涉及的单位众多,关系复杂,研究院成立六七年来都始终未能成立。

丁文江上任后,认为此事不能再拖。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运作,由他起草,经多方讨论而成的评议会组织条例由国民政府公布。

依此条例,6月19日首届评议会选举会顺利召开,选举李书华等30人为首届评议员。

此后,评议会开始运转,使研究院真正成为代表全国学术研究的机关。

为了更多地增加基金和有效使用现有基金,丁文江亲自草拟了《基金暂行条例》,由国民政府核准施行。

这使研究院基金的增加和应用,都有章可循。

在编制预算方面,他上任后打破了各所平均分配的办法,改为视各所需要和事情轻重缓急定预算,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作用。

总之,丁文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使中央研究院气象一新,学术研究蒸蒸日上。

朱家骅评论说:“自从他到研究院后,全院工作精神,显得更有生气。

”北票煤矿总经理与淞沪督署总办朱家骅评价丁文江“不但是一位地道的科学家,而且极有行政能力,是学者中少有的奇才”。

这可从他担任北票煤矿总经理和淞沪督署总办窥其风采。

丁文江出任北票煤矿总经理缘于沉重的家庭负担和老上司、时任北票煤矿董事长的刘厚生的邀请。

北票煤矿位于当时的热河省朝阳县(今属辽宁省北票市),此前,丁文江曾调查过这一带的地质矿产,对此并不陌生。

1921年,丁文江接任总经理后,对衰败不堪的煤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改革股权比重。

由官办改为官商合办,其中官四商六,使民间资本成为大股东。

董事会由七名商人和四名官员组成。

这样就摆脱了官方的控制,使丁文江不受政府干预,可以大展拳脚。

其次是解决技术问题。

用土法采掘只能采得实际储量的30%到50%,而用欧洲采煤方法则可以采得实际储量的90%到95%。

土法还使煤田遍布废坑,危险增大,影响进一步开采。

丁文江逐步推行欧洲采矿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械化采煤。

最后,他还设法与奉系和京奉铁路局进行沟通交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经过丁文江5年的苦心经营,北票煤矿发展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煤矿,初步实现机械化,经济效益很高,产量逐年上升。

到他1925年离任时,产量已达到144758吨,是他接任时的20倍。

通过和奉系军阀的接触,丁文江认为:“张作霖不是好东西,现在他的势力已到山东,将来可能扩张到长江流域,那时我们江苏人也要受胡子的气,我是不能坐视不管的。

”于是,他于1925年离开北票南下,1926年5月被孙传芳任命为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相当于上海市市长,达到了他一生从政的高潮。

丁文江怀抱一整套政治社会改良方案走马上任。

他通过大规模的考试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公务人员,大力整顿财政税收制度,全力肃清鸦片毒害,建立起了华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淞沪商埠卫生局,收回会审公堂。

他工作很勤奋,“每日有公文二三十件,私信二三十件,这是照例的事情,天天开会,晚间几乎天天都有应酬”。

不久,北伐军逼近江浙。

丁文江遂于12月31日向孙传芳辞职。

丁文江担任督办仅仅8个月,但客观评论,确有其抱负和实绩,尤其两件事情最值得记载。

第一是建立了“大上海”的规模。

从吴淞到龙华,从浦东到沪西,在他的总办任内第一次有统一的市行政、统一的财政、现代化的公共卫生,他是后来上海特别市的创立者。

朱家骅说:“他策划的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奠定了大上海成为现代化都市的基础,其功绩至今仍为人称道。

”第二是从外国人手里收回会审公堂,“这无疑是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上的一次重大收获,于此丁氏居功至伟”。

《努力周报》与《独立评论》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丁文江对政治更为热衷,他认为“良好的政治是一切和平的社会改善的必要条件”。

他主张“我们有职业而不靠政治吃饭的朋友应该组织一个小团体,研究政治,讨论政治,作为公开批评政治或提倡政治革新的准备”。

正是在丁文江的大力推动下,他和胡适携手开创了“努力”的事业。

1921年5月,丁文江和胡适、任鸿隽等人成立了“努力会”。

有了努力会,就要寻求合适的发言平台。

在丁文江的倡议下,努力会成员每人每月捐出固定收入的5%,办一个批评政治的周报,这就是《努力周报》。

从努力会到《努力周报》,实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最初聚集。

《努力周报》1922年5月7日创刊,到1923年10月停刊,共出版75期。

丁文江用“宗淹”的笔名,为周报撰写了大量文章,如:《中国北方军队的概略》《奉直战争真相》《广东军队概略》等等。

这时,他的政治理想是精英治国的“好人政治”。

在《少数人的责任》一文中,他把中国政治的混乱归结于“少数人”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负责任的能力,他指出“只要少数里面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束手待毙,天下事不怕没有办法的”。

1922年5月14日,《努力周报》第2期公开发表了丁文江、胡适、蔡元培等16人联署的《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好人政治”。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丁文江等人的政治主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晨报》《益世报》《民国日报》等予以响应,掀起了关于“好人政治”的大讨论。

正当丁文江在为“好人政治”摇旗呐喊之时,现实政治出现戏剧性一幕。

9月,在政治主张中签名的王宠惠等3人分任内阁总理、财政总长和教育总长,史称“好人内阁”。

丁文江等大喜过望,全力指导王宠惠等人理政。

无奈,“好人内阁”被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上,仅维持两个月就被迫辞职。

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丁文江的政治理想。

一度消沉的丁文江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再次焕发政治热情。

国难当头,曾经共同开创了《努力》事业的丁文江与胡适再次走到一起。

他们先是组成“独立评论社”,后又依照《努力周报》的办法,社员每人捐出每月固定收入的5%作为办刊资金。

1932年5月22日,经过半年酝酿的《独立评论》以周刊的形式开始出版。

《独立评论》是“九一八”事变的产物,标榜“独立”精神,主要评论东北问题、中日关系。

创刊号发行2000份,到第四年发行量已高达13000多份,在当时全国近400种杂志中独树一帜,成为“全国人的公共刊物”。

丁文江是《独立评论》最出力的投稿人。

从在创刊号上发表《犬养被刺与日本政局前途》到去世,三年半时间共发表文章64篇,其中论文24篇、漫游散记21篇,苏俄旅行记19篇。

他在《中国政治的出路》一文中向国民党提出政治改革的“最低要求”:第一,要“绝对的尊重人民的言论思想自由”;第二,就“停止用国库支出来供给国民党各省县市各党部的费用”;第三,就明确规定“包括实行宪政,设立民意机关”等内容的“政权转移的程序”。

他写的时评《假如我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将军一封公开的信》等,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科玄论战”与“民主与独裁之争”让丁文江声名鹊起、广为人知的是他参与了那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又称“人生观论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