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复习提纲(总)

高中数学复习提纲(总)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2)第二章函数 (4)第三章数列 (11)第四章三角函数 (15)第五章平面向量 (23)第六章不等式 (28)第七章立体几何初步 (31)第八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41)第九章圆锥曲线方程 (44)第十章导数及其应用 (49)第十一章统计和概率 (51)第十二章复数 (60)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及其运算一.集合的概念、分类: 二.集合的特征:⑴ 确定性 ⑵ 无序性 ⑶ 互异性 三.表示方法:⑴ 列举法 ⑵ 描述法 ⑶ 图示法 ⑷ 区间法 四.两种关系:从属关系:对象 ∈、∉ 集合;包含关系:集合 ⊆、 集合五.三种运算:交集:{|}A B x x A x B =∈∈且 并集:{|}A B x x A x B =∈∈或 补集:U A {|U }x x x A =∈∉且 六.运算性质:⑴ A ∅=A ,A ∅=∅.⑵ 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⑶ 若B A ⊆,则A B =A ,A B =B .⑷ U A A =()∅,U A A =()U ,U U A =()A . ⑸ U U A B =()()U AB (),U U A B =()()U AB ().⑹ 集合123{,,,,}n a a a a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为2n ,所有真子集的个数为21n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2n -,所有二元子集(含有两个元素的子集)的个数为2n C .简易逻辑一.逻辑联结词:1.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的语句,其中判断为正确的称为真命题,判断为错误的为假命题.2.逻辑联结词有“或”、“且”、“非”.3.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4.真值表:1.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P则q,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否命题:若q则p,即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逆否命题:若┑P则┑q,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2.四个命题的关系:⑴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⑵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⑶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若p则q”是真命题,记做p q⇒,“若p则q”为假命题,记做p q,2.若p 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3.若p q⇒,且p q,则称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若p q,且p q⇐,则称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若p q⇒,且p q⇐,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若p q,且p q,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若p的充分条件是q,则q p⇒;若p的必要条件是q,则p q⇒.第二章 函数指数与对数运算一.分数指数幂与根式:如果n x a =,则称x 是a 的n 次方根,0的n 次方根为0,若0a ≠,则当n 为奇数时,a 的n 次方根有1;当n 为偶数时,负数没有n 次方根,正数a 的n 次方根有2个,其中正的n.负的n次方根记做. 1.负数没有偶次方根;2.两个关系式:n a =||a n a n ⎧=⎨⎩为奇数为偶数3、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m na =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m n a -=.4、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⑴ m n m n a a a +⋅=; ⑵ m n m n a a a -÷=; ⑶ ()m n mn a a =; ⑷ ()m m m a b a b ⋅=⋅;⑸ 01a =,其中m 、n 均为有理数,a ,b 均为正整数 二.对数及其运算1.定义:若b a N =(0a >,且1a ≠,0)N >,则log a b N =. 2.两个对数:⑴ 常用对数:10a =,10log lg b N N ==; ⑵ 自然对数: 2.71828a e =≈,log ln e b N N ==. 3.三条性质:⑴ 1的对数是0,即log 10a =; ⑵ 底数的对数是1,即log 1a a =; ⑶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4.四条运算法则:⑴ 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⑵ log log log aa a MM N N=-; ⑶ log log n a a M n M =; ⑷1log log a a M n=.5.其他运算性质:⑴ 对数恒等式:log a b a b =; ⑵ 换底公式:log log log c a c ab b=; ⑶ log log log a b a b c c ⋅=;log log 1a b b a ⋅=;⑷ log log m n a a nb b m=.函数的概念一.映射:设A 、B 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中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一个元素与之对应,这样的对应就称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二.函数:在某种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x 、y ,对于x 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则称y 是x 的函数,记做()y f x =,其中x 称为自变量,x 变化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和x 对应的y 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y 的变化范围叫做函数的值域.三.函数()y f x =是由非空数集A 到非空数集B 的映射. 四.函数的三要素:解析式;定义域;值域.函数的解析式一.根据对应法则的意义求函数的解析式;例如:已知x x x f 2)1(+=+,求函数)(x f 的解析式. 二.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一般形式,求函数的解析式;例如:已知()f x 是一次函数,且[()]43f f x x =+,函数)(x f 的解析式. 三.由函数)(x f 的图像受制约的条件,进而求)(x f 的解析式.函数的定义域一.根据给出函数的解析式求定义域: ⑴ 整式:x R ∈⑵ 分式:分母不等于0⑶ 偶次根式: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 ⑷ 含0次幂、负指数幂:底数不等于0 ⑸ 对数: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真数大于0 二.根据对应法则的意义求函数的定义域:例如:已知()y f x =定义域为]5,2[,求(32)y f x =+定义域; 已知(32)y f x =+定义域为]5,2[,求()y f x =定义域; 三.实际问题中,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决定的定义域.函数的值域一.基本函数的值域问题:域,因此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往往取决于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常用解法有:观察法、配方法、换元法(代数换元与三角换元)、常数分离法、单调性法、不等式法、*反函数法、*判别式法、*几何构造法和*导数法等.反函数一.反函数:设函数()y f x =()x A ∈的值域是C ,根据这个函数中x ,y 的关系,用y 把x 表示出,得到()x y ϕ=.若对于C 中的每一y 值,通过()x y ϕ=,都有唯一的一个x 与之对应,那么,()x y ϕ=就表示y 是自变量,x 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 y ϕ=()y C ∈叫做函数()y f x =()x A ∈的反函数,记作1()x f y -=,习惯上改写成1()y f x -=. 二.函数()f x 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是:x 、y 一一对应. 三.求函数()f x 的反函数的方法:⑴ 求原函数的值域,即反函数的定义域 ⑵ 反解,用y 表示x ,得1()x f y -= ⑶ 交换x 、y ,得1()y f x -= ⑷ 结论,表明定义域四.函数()y f x =与其反函数1()y f x -=的关系: ⑴ 函数()y f x =与1()y f x -=的定义域与值域互换.⑵ 若()y f x =图像上存在点(,)a b ,则1()y f x -=的图像上必有点(,)b a ,即若()f a b =,则1()f b a -=.⑶ 函数()y f x =与1()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函数的奇偶性:一.定义:对于函数()f x 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x ,如果满足()()f x f x -=-,则称函数()f x 为奇函数;如果满足()()f x f x -=,则称函数()f x 为偶函数. 二.判断函数()f x 奇偶性的步骤:1.判断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对称可进一步验证,如果不对称;2.验证()f x 与()f x -的关系,若满足()()f x f x -=-,则为奇函数,若满足()()f x f x -=,则为偶函数,否则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二.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三.已知()f x 、()g x 分别是定义在区间M 、N ()MN ≠∅上的奇(偶)函数,分别根据条件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五.若奇函数()f x 的定义域包含0,则(0)0f =.六.一次函数y kx b =+(0)k ≠是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0b =; 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函数的周期性:一.定义:对于函数)(x f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 x T f x +=,则)(x f 为周期函数,T 为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2.如果函数)(x f 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x f 的最小正周期.如果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T ,则函数()f ax 的最小正周期为||Ta .函数的单调性一.定义:一般的,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如果对于属于此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x x <时满足:⑴ ()()f x f x <,则称函数()f x 在该区间上是增函数; ⑵ 12()()f x f x >,则称函数()f x 在该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⑴ 取值; ⑵ 作差、变形; ⑶ 判断: ⑷ 定论: *2.导数法:⑴ 求函数f (x )的导数'()f x ;⑵ 解不等式'()0f x >,所得x 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 ⑶ 解不等式'()0f x <,所得x 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设()u g x =,则()y f u =,可根据它们的单调性确定复合函数[()]y f g x =,具体判断如下表:4函数的图像一.基本函数的图像.二.图像变换:三.函数图像自身的对称四.两个函数图像的对称第三章 数列数列的基本概念一.数列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二.如果数列{}n a 中的第n 项n a 与项数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事,它实质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的函数解析式. 三.数列的分类:按项的特点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摇摆数列 按项数可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四.数列的前n 项和:1231n n n S a a a a a -=+++⋅⋅⋅++n S 与n a 的关系:1112n nn S n a S S n -=⎧=⎨-≥⎩五.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如:在数列{}n a 中,11a =,1112n n a a -=+,其中1112n n a a -=+即为数列{}n a 的递推公式,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求出数列中的每一项,同时可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推断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至于猜测的合理性,可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如上述数列{}n a ,根据递推公式可以得到:232a =,374a =,4158a =,53116a =,进一步可猜测1212n n n a --=.等差数列一.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二.通项公式:若已知1a 、d ,则1(1)n a a n d =+-;若已知m a 、d ,则()n m a a n m d =+- 三.前n 项和公式: 若已知1a ,n a ,则12nn a a S n +=⨯;若已知1a 、d ,则1(1)2n n n S na d -=+注:⑴ 前n 项和公式n S 的推导使用的是倒序相加法的方法.⑵ 在数列{}n a 中,通项公式n a ,前n 项和公式n S 均是关于项数n 的函数,在等差数列{}n a 通项公式n a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关系,前n 项和公式n S 是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关系.⑶ 在等差数列中包含1a 、d 、n 、n a 、n S 这五个基本量,上述的公式中均含有4基本量,因此在数列运算中,只需知道其中任意3个,可以求出其余基本量.四.如果a 、b 、c 成等差数列,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且2a cb +=. 五.证明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1.利用定义证明:1n n a a d --=(2)n ≥ 2.利用等差中项证明:2a cb +=3.利用通项公式证明:n a an b =+ 4.利用前n 项和公式证明:2n S an bn =+ 六.性质:在等差数列}{n a 中,1.若某几项的项数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也成等差数列, 即:若2m n k +=,则2m n k a a a +=.2.若两项的项数之和与另两项的项数之和相等,则对应项的和也相等, 即:若m n k l +=+,则m n k l a a a a +=+. 3.依次相邻每k 项的和仍成等差数列, 即:k S ,2k k S S -,32k k S S -成等差数列.4.n a ,1-n a ,2-n a ,…,2a ,1a 仍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 -.三.等比数列一.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宇母q (0)q ≠表示. 二.通项公式:若已知1a 、q ,则n a =11n a q -;若已知m a 、q ,则n a =n m m a q - 三.前n 项和公式:当公比1q =时,1n S na =当公比1q ≠时,若已知1a 、n a 、q ,则n S =11n a a qq-- 若已知1a 、q 、n ,则1(1)1n n a q S q-=-注:⑴ 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n S 的推导使用的是错位相减的方法.⑵ 在等比数列中包含1a 、q 、n 、n a 、n S 这五个基本量,上述的公式中均含有4基本量,因此在数列运算中,只需知道其中任意3个,可以求出其余基本量.四.若a 、b 、c 成等比数列,则称b 为a 与c 的等比中项,且a 、b 、c 满足关系式b =五.证明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的方法: 1.利用定义证明:1nn a q a -=(2)n ≥ 2.利用等比中项证明:2b ac = 3.利用通项公式证明:n n a aq = 六.性质:在等比数列}{n a 中,1.若某几项的项数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成等比数列, 即:若2m n k +=,则2m n k a a a ⋅=2.若两项的项数之和与另两项的项数之和相等,则对应项的积相等, 即:若m n k l +=+,则m n k l a a a a ⋅=⋅3.若数列公比1q ≠-,则依次相邻每k 项的和仍成等比数列, 即k S ,2k k S S -,32k k S S -成等比数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