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散文?我在漫天雪论坛也遇到一些网友也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即怎么样欣赏现代散文?笔者结合网络散文写作和欣赏实践,谈点体会,仅供参考。
看到一篇散文,写篇读后感还可以,如果人家提出要你欣赏一下,可能就作了难。
因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片茫然。
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总之,欣赏有许多方面。
如果是一篇短而浅的散文,全面地谈谈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一篇有份量的名篇佳作,或者是一部散文集,如果全面地欣赏分析,没有宏观的把控能力,可能就要感到吃力,甚至于写出来自己不满意或作者不以为然。
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以我多年从事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是受人之托非要就一部散文集做评论,我还是建议,要把你读一篇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写成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
也就是说,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
因为这是你可以并且有能力把握的小题目,是散文的一个侧面,抓住这个侧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
我在评论陈翰乙杂文帝王系列时,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抓住帝王系列这一部分,从而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论证,并给予方向性的指点。
在评论米奇诺娃的那本散文集时,尽管我是从宏观上谈她散文创作得与失的,但我还是就语言这方面谈得最多最细最透,也最容易打动读者。
在这里举个例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
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
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欣赏网络散文,其实还是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活动。
就是说,你对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读后,就感受美的地方发表评论,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得这样美?这是一种以散文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途径,同时更是一种再创造。
好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艺术品。
从欣赏主体即评论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
只有经验过的东西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一位哲人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和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
有些读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谈不出哪里好来,就说明这种缺少艺术修养的情况。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
欣赏亦如此,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功。
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做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赏散文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
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
反之就不是好的或优秀的散文。
还是那句话:散文谁都会写,写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无道理。
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
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
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
三是看意境创造。
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就是对文学史的贡献。
四是看语言特色。
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
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
我在评论米奇诺娃散文时,就抓住她在语言上的创造和特色进行评论,别的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语言有独特的价值。
这就是我的发现。
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要善于发现散文语言的含蓄美、音乐美和智慧美。
由于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散文里读出诗意,特别是那些散文诗,更应该是美的语言。
同样是叙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平铺直叙即可,而散文却要求叙述时带有感情和节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诗意。
所以,大家看于坚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语言。
他们原来都是诗人,后来转写散文,就把诗歌语言带进了散文,于是有了诗意: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抑扬顿挫。
因此,有人主张,年轻人要想学散文,最好先从写诗练起,诗写好了,再写散文就得心应手。
其它的方面,比如作者思维、写作背景、反映内容等,都可以在欣赏中一并了解,不是重点,有的评论者甚至于不去过问那些。
欣赏与批评有没有区别?有的。
欣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是欣赏的升华。
凡是读散文者,都在欣赏,;有的只是欣赏,而不发表高见,即不对作品品头论足;有的在跟贴中说一两句观感,有的则诉诸文字,写出读后感或欣赏文章。
所以,欣赏是大众的、普遍的、低层次的文学活动。
而批评就不一样了,批评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揭示作品的客观价值帮助和提高欣赏者的鉴别能力。
不但要肯定优点和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缺点和失误。
这就需要批评着把读者的欣赏观感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做出正确判断。
因此,批评不但引导读者欣赏,还对作者有益,能帮助作者总结成功与失误,提高创作水平。
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的过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必须掌握要领,诸如把握立意,抓住中心。
善抓文眼,按图索骥。
明白情物,即景、披事、体物从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分析结构,弄清特点。
体味情言,仔细回味,注意修辞手法,明白其表达作用。
了解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方能把握美文实质。
只有潜心研读,持之以恒,鉴赏水平才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根据散文的特点,鉴赏时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把握立意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
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风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感情上激起激烈的震荡。
有的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这就要抓住中心、抓住立意。
所以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必须清理作品的材料。
诸如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风物等,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二、善抓文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
鉴赏散文,善抓“文眼”较为重要。
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
三、明白情物散文中的“情”,常常是作品中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它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波澜跌宕。
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
可以说,一篇优秀散文意境包括情和景(事、物)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景只是手段,写景是为了抒情明理。
若离开了情,景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入情、察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
四、分析结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鉴赏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神”。
所以分析散文结构对理解把握散文的形和神都不无裨益。
五、体味情言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针对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就要仔细玩味,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另外还要注意修辞的作用,散文语言比较注重形象、生动。
一般多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六、了解情技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第一我们从山药蛋派对文学的看法说,他们一脉相承于鲁迅“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观点,拿笔就是为“劝人”(赵树理语),劝人革命,写作有明确的革命目的。
他们认为拿笔和拿枪、拿锄头都很重要,同样是为革命工作;彼此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下贵贱的区别。
在他们看来,为革命而工作和为革命而写作是一码事,因而,他们不鄙弃或逃避繁琐的行政工作,反而把担负一定的行政工作任务看做熟悉人物,搜集素材,捉炼主题的主要途径。
于是,形成“山药蛋”派的作家们一个共同的作风,即走到那里,工作到那里,他们不当客人,总是“生活的主人”。
在生活作风上,“山药蛋”派的作家们一直保持着农村基层干部特有的甚至是农民的作风。
这反映在作品里,作家那叙述故事的亲切、质朴而又风趣的语调,直使广大农村读者如对兄弟、如对知心的好友,整个身心都被他们吸引住了。
第二山药蛋派的创作方法自然和中国的众多的革命作家一样,也是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方法。
然而,同是革命的观实主义除了因社会和时代而有差别,也因环境和人而有所不同。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们,在创作方法上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其特色即在于强调紧紧抓住革命过程中,也即各项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给予迅速及时的反映,帮助问题尽快的解决。
这便是赵树理所说的“问题小说”。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金生父子兄弟姐妹都是聪明干练的社会主义带头人;在马烽笔下更塑造了一系列如田春生、韩梅梅,田局长等普通社员和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然而,和这一方面的成就紧紧相联系,“山药蛋”派的作家们同时清醒地深刻地感受并理解到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散布的封建思想仍然毒害着广大农民,个体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自私自利等落后意识仍束缚着广大农民,成为农村中…各项革命与建设中出现问题的思想根源。
甲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列宁语),我们用不着再举什么三仙姑、二孔明、小腿疼、赖大嫂、田木瓜、三年早知道等等人物了,“山药蛋”派的作家们为实观这一主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塑造了为数可观的正在改造过程中的各具独特性格的农民的艺术形象,其中不少形象在山西可以说老幼毖知,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的一面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