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高二语文(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第Ⅰ卷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谈论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以为文学似乎与当代社会进程无关,这是十分错误的。
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
这就是我们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谈论文学的意义要旨。
首先,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
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
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证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
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
人们通过阅读,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
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其次,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的诱导之类,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亲戚邻居的榜样作用。
而在官方律令和文学之间,可能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广泛一些,比如《史记》甚至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
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
《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
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价值系统。
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
而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
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可能显得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
比如文艺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
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自己的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
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射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
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曾凡《文学的当下意义》,有删节。
)的一项是()(3分)1.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A.哲学和宗教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理论,但不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
B.文学、哲学和宗教都不能提供生存的理论,但文学能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所以文学更高明。
C.文学对世界充满感悟,而哲学和宗教对世界没有这种感悟,所以文学和后两者区别很大。
D.文学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这取决于它对世界的感悟。
的一项是()(3分)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理解不正确...A.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赋予的意义相对来说更大一些。
B.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们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C.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
前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D.文学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种是形象的方式。
的一项是()(3分)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A.只有阅读传统的纸质媒体刊载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价值系统,而观看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的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
B.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学都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使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C.因为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所以《史记》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源头。
D.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文学依然没有被边缘化,依然没有死亡,这是因为文学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庞大的读者群。
二、古文及诗歌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的一项是()(3分)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A.《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B.置杯焉则胶.胶:胶水C.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适:到D.辩.乎荣辱之境辩:明辩的一项是()(3分)5.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文意的一项是()(3分)6.下列叙述不符合...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
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像,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1)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5分)(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5分)(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8.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5分)答: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归去来兮辞》中,诗人陶渊明在田园中悠游,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决定顺从心愿而行的诗句是:,。
(2)《滕王阁序》中,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水天一色的秋景图的句子:,。
(3)《陈情表》里,李密写到自己从小失去亲人,一个人孤单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句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功名郑武文清风摇曳,蝉鸣学堂,却压不住学童琅琅的读书之声。
先生轻摇小扇,眼睛半眯,脑袋随着读书的频率缓缓摇动。
蒲家庄的学堂,虽系僻壤一角,先生却极具个性。
县太爷坐着小轿来到,随从人员喊一声“闲人回避!”先生才轻抬眼角,拱一拱手:“父母官来了,里面请。
”知县哈哈大笑:“学兄还在诲人不倦?”先生也笑:“请勿耻笑。
小生虽才不及大人,定能教出一两个学生,将来为龙为凤,令大人刮目相看。
”知县又笑:“但愿但愿。
”遂拿起桌上小盅,兀自轻啜一口。
知县与先生本是同窗,同窗之时不分伯仲。
可知县一朝高中,放为命官。
先生却屡试不中,只好在此教书。
知县又指着这些学童问:“此中可有卧龙雏凤?”先生把头一昂,指着前排两个学生,浩然道:“此名蒲留仙,此名姚明强。
此二人绝非久居池中之物,他日定然飞黄腾达,功成名就……”知县哈哈大笑:“好,我等着。
到时定然再来给学兄祝贺。
公务繁忙,就此别过。
”先生也笑,拱手:“送大人。
”如此过了几年,会逢大考,弟子们去应童子试,那蒲留仙果然不负重望,一举夺得县、府、道三个第一,方圆百里皆震惊,传为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