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政治下册 8.2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 8.2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新人教版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
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

讲授新课:
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
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

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

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

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
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
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是否有勇气。

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

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

周围没人,跑不掉,又敌不过他,怎么办。

学生思考对策,要用机智摆脱。

结果:利用胡同转悠,并最后把坏人带来了派出所。

三、老师可以提供自我保护八要领,供学生参考。

四、设置场景:突发事件,请学生讨论如何解决。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面对社会中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现象,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敢于斗争。

2、人生AB剧的设计体现了悬疑性,也给教学过程一个不可预测的发展,如何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意外结果,教师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寻找资料,了解有关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并使之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另外,还可以举行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班会活动和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

附录:
一、典型材料
论自由
究竟什么是自由呢?
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有权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损害别人,比方说盗窃和杀人呢?
不:法律禁止这样做。

是不是有权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方说可以任意不纳税?
不!法律命令你必须做这些事情!
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在大热天一丝不挂地走在街上呢?
不!风俗习惯不允许你这样做!
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对人忘恩负义呢?
不:社会舆论谴责这种行为。

是不是说自己有权随意吃喝或者拒绝饮食而不致严重后果呢? ;
不!自然规律不允许你这样做。

(摘自:《伊加利亚旅行记录》
自我保护八要领
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青少年应该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其中重要的有8条:
1、记住可依赖的成年人的名单、电话,这样在遇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寻求他们帮助。

2、学会拒绝不正当要求,坚决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

比如让我们去打群架、赌博、看黄色录像等等,我们坚决不要去,并劝说朋友也不要去。

3、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如有人撬门趴窗,应立即大声呼救或电话报警。

必要时可拿起家里的菜刀、锤子作为武器,来震慑歹徒。

4、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随,应想办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躲避到单位、居民家。

5、迷路走失后,应及时告诉警察,或者打电话给自己最信赖的人来迎接,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

6、上学、放学时,应与同学结伴而行,身上不要带过多的钱,不要携带珍贵物品,即使携带了,也不要随意显露。

7、遭到坏人绑架、劫持、伤害等暴力侵害时,要大声呼救,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反击。

如果坏人过于凶狠,一般不要与其硬拼,这时要镇静、机智地与之周旋,以寻找机会脱身并报警。

8、遭遇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时,及时报警,并记住坏人的身份特征和其他一些突出的特征,以有利于公安机关破案。

二、活动设计方式。

1、“拍案说法”:
活动目的:在现实社会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报导也屡见报端。

通过这一活动,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感受未成年人受国家的特殊保护,通过体验更加热爱法律。

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并进一步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活动方式:
可以在每节课之前进行,也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

活动步骤:
步骤一:全班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以自愿组织的形式组成不同的小队,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方式,去寻找有关未成年人受侵害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并制作成各种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

步骤二:在新课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讲述他们所了解的案例。

步骤三:引导全班同学进行简短思考,并简单谈谈自己从这个案例所得到的教育和启示。

2、模拟法庭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体会法庭的严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增强权利义务观念,掌握维护权益的有效方法。

活动步骤:
1、课前准备:
(1)提供诉讼典型案例
可以为前面提供的材料中的被虐女童母亲节状告父母,也可以是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案例。

(2)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

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

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3)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如适用什么诉讼程序、涉及的有关法律根据、诉讼请求的根据、辩驳对方的证据等)。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审判长宣布审判活动结束。

课堂小结:
扮演者结合自己的角色,说明审理中受到的制约,说明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如审判长的审判手记、原告胜诉的依据、被告败诉的教训、辩护律师的作用和辩护依据等)。

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如对法律的理解,对诉讼程序的理解,参加旁听的体会,对诉讼参与人表现的评价等)。

由老师归纳同学意见,对此次活动作出一分为二的具体总结。

3、社会调查
调查题目:社会撑起保护伞——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
活动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收集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步骤一
明确分工,明确任务。

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各组有明确的调查项目,各组选出组长负责此次活动。

第一组调查当地(或者本市)的影剧院、公园、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出售门票是否对中小学生优惠;第二组走访当地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了解这里为未成年人提供哪些教育活动,了解其设备、场所是否安全等状况;第三组调查当地图书和音像市场,了解对未成年人有益或者有害的图书、音像制品的状况;第四组调查当地的游戏厅,看其是否有“非节假日未成年人谢绝入内”的告示,调查中小学生进游戏厅的情况。

步骤二
具体准备。

各小组商量具体办法,征得家长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制订安全措施。

步骤三
利用课余时间,分头调查。

记录、汇总本组调查情况,由组长整理出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提纲。

步骤四
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利用社会上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利的各种资源;
如何避免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
国家制定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的社会保护有什么意义。

步骤五
综合全班同学的调查情况,由班委会整理出简明的调查报告,尤其要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将调查报告报送校长,报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