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细胞质遗传
第 十 一 章 细 胞 质 遗 传
线粒体DNA的电镜照片(转引自Russell,1992)
第 一 节 母 性 影 响
一、暂短的母性影响 二、持久的母性影响
第 一 节 母 性 影 响
母性影响: 母性影响: 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 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 基因型 的表型一样。 的表型一样。 母性影响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子代表型不是由子代细胞质基 母性影响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子代表型不是由子代细胞质基 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 不是由子代 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母亲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 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母亲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 母亲 的,正反交不同。 正反交不同。 暂短的母性影响 母性影响可分两类: 母性影响可分两类: 持久的母性影响
第 二 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三、质基因与核基因的互作关系 四、持续饰变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一)高等植物叶绿体的遗传
1909年柯伦斯在紫茉莉( 1909年柯伦斯在紫茉莉(洗澡 年柯伦斯在紫茉莉 花)中发现有一种花斑植株,着生 中发现有一种花斑植株, 绿色,白色和花斑三种枝条。 绿色,白色和花斑三种枝条。他分 别以这三种枝条上的花作母本, 别以这三种枝条上的花作母本,用 三种枝条上的花粉分别授给上述每 个作为母本的花上。 个作为母本的花上。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紫茉莉花斑性状遗传
接受花粉的枝条 白 色 提供花粉的枝条 白 绿 花 白 绿 色 绿 花 白 花 斑 绿 花 色 色 斑 色 色 斑 色 色 斑 白、绿、花斑 (不成比例) 不成比例) 绿 色 白 色 杂种表现
杂交后代的表现完全取决于母本,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 杂交后代的表现完全取决于母本,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 取决于母本 控制紫茉莉花斑性状的遗传物质是通过母本传递的。 ∴ 控制紫茉莉花斑性状的遗传物质是通过母本传递的。
锥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
第一节 母 性 影 响 二、 持 久 的 母 性 影 响
原因: 原因: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是由受精卵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时的纺 锤体分裂方向所决定的,并由受精前的母体基因型决定。 锤体分裂方向所决定的,并由受精前的母体基因型决定。 右旋──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右侧分裂; 右旋──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右侧分裂; ──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右侧分裂 左旋──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左侧分裂。 左旋──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左侧分裂。 ──受精卵纺锤体向中线左侧分裂 ∴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 特性 母体基因型。 母体基因型。 纺锤体分裂方向 卵细胞质的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酵 母 菌 小 菌 ຫໍສະໝຸດ 的 遗 传当小菌落与正常的酵母杂交时,胞质融合,线粒体均复制, 当小菌落与正常的酵母杂交时,胞质融合,线粒体均复制, 而杂交后代染色体上的基因,还是跟预期一样地分离, 而杂交后代染色体上的基因,还是跟预期一样地分离,子囊中 4个孢子 :a出现 ∶1的比率,可见 小菌落 性状跟核基因是 个孢子A: 出现 出现1∶ 的比率 的比率, 小菌落”性状跟核基因是 个孢子 并随机分配到子囊孢子中, 可见“小菌落 并随机分配到子囊孢子中,每个子囊菌都获得正常的线粒 没有直接关系的。 小菌落消失。 没有直接关系的。 小菌落消失。 后代均正常, 体,后代均正常,
第 十 一 章 细 胞 质 遗 传
细胞质基因:也叫染色体外基因, 细胞质基因:也叫染色体外基因,是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 物质的统称,如叶绿体基因、线粒体基因、质粒、卡巴粒等。 物质的统称,如叶绿体基因、线粒体基因、质粒、卡巴粒等。 叶绿体基因( ):环状 叶绿体基因(ctDNA):环状,可自主复制,也受核基因控制。 ):环状,可自主复制,也受核基因控制。 线粒体基因(mtDNA):线状、环状,能单独复制, ):线状 线粒体基因(mtDNA):线状、环状,能单独复制,同时受核基因 控制。哺乳动物 无内含子、 控制。哺乳动物mtDNA无内含子、有重叠基因、突变率高。 无内含子 有重叠基因、突变率高。 质粒:原核、细菌、小型环状 质粒:原核、细菌、小型环状DNA。松弛型和严紧型 类。 。松弛型和严紧型2类 卡巴粒:草履虫体内细胞质颗粒。 卡巴粒:草履虫体内细胞质颗粒。 细胞质遗传:子代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 细胞质遗传:子代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也 叫核外遗传、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母体遗传、非染色体遗传、非 核外遗传、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母体遗传、非染色体遗传、 孟德尔式遗传。 孟德尔式遗传。
1、酵母菌小菌落的遗传: 酵母菌小菌落的遗传: 酵母菌可进行有性生殖: 酵母菌可进行有性生殖:两个不同交 配型的单倍体细胞融合, 配型的单倍体细胞融合,形成二倍体 合子,二倍体合子再经减数分裂产生 合子, 4个排列不规则的分生孢子。 个排列不规则的分生孢子。 在合适条件下, 在合适条件下,单倍体或二倍体酵母 菌都可进行出芽生殖。 菌都可进行出芽生殖。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紫 茉 莉 花 斑 性 状 遗 传
解释: 解释: 花粉中精 细胞内不含质 体,母本的卵 细胞无论接受 何种花粉, 何种花粉,其 子代中的质体 类型只能与提 供卵细胞的母 本相似。 本相似。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二)真菌类的线粒体遗传
第一节 母 性 影 响 一、 暂 短 的 母 性 影 响
结果的解释: 结果的解释: 暂短的母性影响:母亲的基因型仅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 暂短的母性影响:母亲的基因型仅影响子代个体的幼龄期。 核基因A→犬尿素(细胞质) 核基因 →犬尿素(细胞质)→ 色素 母本核基因产物存在于卵的细胞质中; 1)母本核基因产物存在于卵的细胞质中; 例如:欧洲麦粉蛾(面粉蛾)的色素遗传中的母性影响。 例如:欧洲麦粉蛾(面粉蛾)的色素遗传中的母性影响。 受精时,精卵细胞提供的细胞质的量是不一样的, 2)受精时,精卵细胞提供的细胞质的量是不一样的,受精卵的细胞质 几乎全由母方提供,精子则基本上不携带细胞质。 几乎全由母方提供,精子则基本上不携带细胞质。 野生型:能形成犬尿氨酸,幼虫皮肤有色 成虫复眼深褐色 有色, 深褐色。 野生型:能形成犬尿氨酸,幼虫皮肤有色,成虫复眼深褐色。 当细胞质中的犬尿素用完后,即表现自身基因型成虫复眼红色 3)当细胞质中的犬尿素用完后,,幼虫皮肤无色,成虫复眼红色。 突变型:不能形成犬尿氨酸,幼虫皮肤无色 。 无色, 红色。 突变型:不能形成犬尿氨酸 即表现自身基因型。 P: (有色)AA × aa(无色) : 有色) (无色) F1:Aa 有色 : ♀ Aa×aa ♂ × 1/2 Aa 有色 褐色 1/2 aa 有色 红色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分生孢子
原子囊果
链 孢 霉 缓 慢 生 长 型 的 遗 传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 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 例如:紫茉莉枝条遗传。 例如:紫茉莉枝条遗传。 2、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F1 F2 F3
第一节 母 性 影 响 二、 持 久 的 母 性 影 响
椎实螺进行正反交, 旋转方向都与各自母本相似 旋转方向都与各自母本相似, 均为右旋 均为右旋, 椎实螺进行正反交,F1旋转方向都与各自母本相似,F2均为右旋, F3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 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 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现象
在正常通气情况下, 在正常通气情况下,每个细胞都能在培养基上 产生一个圆形菌落,大部分菌落的大小相近。 产生一个圆形菌落,大部分菌落的大小相近。 大约有1~ %的菌落很小, 大约有 ~2%的菌落很小,是正常菌落的 1/3~1/2,称为小菌落。 ~ ,称为小菌落。 小菌落酵母菌细胞内,缺少细胞色素a 小菌落酵母菌细胞内,缺少细胞色素a和b, 还缺少细胞色素氧化酶,这些酶类存在于细胞线粒体中, 还缺少细胞色素氧化酶 , 这些酶类存在于细胞线粒体中, 表明这 小菌落的变异与线粒体的基因组变异有关。 种小菌落的变异与线粒体的基因组变异有关。 小菌落的后代永远是小菌落。 小菌落的后代永远是小菌落。 以正常个体为母本与小菌落杂交,只产生正常的二倍体合子, 以正常个体为母本与小菌落杂交 , 只产生正常的二倍体合子 , 它 们减数分裂后的单倍体后代也表现正常,不再分离出小菌落。 减数分裂后的单倍体后代也表现正常,不再分离出小菌落。 单倍体后代也表现正常
第二节 细 胞 质 遗 传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母性影响与细胞质遗传的异同
♀ aa ×Aa ♂ 1/2 Aa 幼虫: 幼虫: 有色 成虫复眼: 成虫复眼: 褐色 1/2 aa 无色 红色
精子与卵子的差别
第一节 母 性 影 响 二、 持 久 的 母 性 影 响
持久的母性影响:母亲基因型对子代个体影响持久,影响子代个体终生。 持久的母性影响:母亲基因型对子代个体影响持久,影响子代个体终生。 例如: 例如:锥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 判断的方法:使螺壳的开口朝向自己,如果开口在右边即右旋, 判断的方法:使螺壳的开口朝向自己,如果开口在右边即右旋,如果开 右旋 口在左边即左旋。左旋、右旋由一对基因控制,右旋 对左旋 是显性。 对左旋d是显性 口在左边即左旋。左旋、右旋由一对基因控制,右旋D对左旋 是显性。 左旋 P ♀ DD × ♂ dd (右) (左) 左 右 Dd(右) 右 ⊗ 1DD 2Dd 1dd(全右 全右) 全右 ⊗ 右旋:左旋=3: 右旋:左旋 :1 ♀ dd × ♂ DD (左) (右) 左 右 Dd(左) 左 ⊗ 1DD 2Dd 1dd(全右 全右) 全右 ⊗ 右旋:左旋= : 右旋:左旋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