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放社会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及对策

开放社会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及对策

开放社会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及对策【内容提要】开放社会之所以形成挑战,乃因其具有和传统社会不同的特征。

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本质,有三个观念值得我们重视:开放是一种“改善的可能性”,因此开放社会可以提供继续改善、追求完美的条件和机会;开放社会弃绝“最后真理”,开放社会的改革必须尊重多元,扬弃权威,既不偏执己见,也不盲从附和;在开放社会中,“反省”是增进理解、持续改善、追求完美的必要能力和习惯。

在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在教育对象、课程设臵、教师资格核检制度乃至师范教育的具体成果的“适格性”等方面均陷入困境。

在开放社会中,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

面对社会开放与急剧变迁的挑战,师范教育宜从观念重建、结构再造及专业训练三方面制定改革的策略,致力于师范培育制度的现代化与专业化建设。

一、挑战与对策的概念思维本文讨论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及对策,其实是要回答有关师范教育改革的两个根本问题:(一)在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面临何种挑战而需改革?(二)面对开放社会的挑战,师范教育应采取何种策略进行改革?在这两个问题中,“挑战”与“对策”是两个核心概念,所以必须予以厘清,然后才能进行历程性的思维。

一般而言,“挑战”(challenge)是个人或团体在追求理想目标时,主要感受的困境与压力。

具体的说,当个人或团体追求特定的理想目标时,如因当前的条件或能力不足以实现目标,即陷入困境并感受压力,而此种困境与压力,对个人或团体而言,就是一种“挑战”。

“挑战”的本质,其实就是因“目标”与“手段”的落差而形成的“困境”和“压力”,也就是个人或团体追求目标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

反言之,如果手段与目标没有落差,如果主客观的条件与能力均足以实现目标,即无“挑战”可言。

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挑战的性质与来源,则须进一步思考,何以当前的手段不能实现理想目标?从变迁的动态观点来看,手段之所以无法实现理想目标,通常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其一,由于目标的层次提升了,实现目标的难受度增高了,所以现行的手段不足以实现新目标;其二,由于外在的环境条件改变了,虽然有可能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但也会带来新的潜在威胁,而不利于理想目标的实现,所以现行的手段失灵了;其三,由于内在的能力减弱或条件不利了,所以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目标。

这三个原因,其实就是“挑战”的来源。

据此而言,“挑战”的来源是主客观条件的变迁,而“挑战”的性质,则是一种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现实困境。

本文讨论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即根据这样的观点来分析。

其次,我们要说明“对策”的概念意义与内涵。

所谓对策,其实就是组织与行政管理经常讨论的“策略”。

一般说来,“策略”(strategy)是指组织的资源与技术能和环境中的机会与风险作适切的配合。

换句话说,组织的策略是组织用以适应环境威胁与机会,以维持组织效能的行动思维与具体方案。

策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已经对环境中的机会与风险作了评估,并且揭示了组织用以实现目标的整体行动方向。

通常,在组织与行政管理原理的讨论中,将策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防卫型策略;二是前瞻型策略,三是分析型策略,四是响应型策略。

防卫型策略着重组织内部效率的维持,故态度和行动都比较保守;前瞻型策略强调组织的变革和创新,勇于寻求新的机会和利益;分析型策略试图结合防卫型策略的效率及前瞻性策略的创新,因此显得比较谨慎,在未做缜密分析前,绝不轻举妄动;响应型虽无主动变革和创新的表现,但大致能知觉环境的变迁而作必要的响应。

这四种策略可能分别表现在不同的组织,而成为组织的特性。

但综合而言,当一个组织面对环境变迁时,理想的对策应结合四种类型,以能提升内部效率,也能因应外在环境的趋势与需求,而作必要的响应与变革。

当然,走在时代前端,不但能避免风险,更能创造发展的机会,应属组织发展的最佳策略。

这样的观点与思维,可作为构思师范教育改革对策的基调。

如果我们从“挑战”的性质与三种来源来构思因应挑战的对策,自然就可以从理想目标、外在条件以及内在能力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着手。

就目标的调整而言,有三种可能的形式:一是迁就环境现实,降低目标层次或放弃原先的目标与理想;二是维持原先的目标与理想,但寻求必要的支持;三是善用环境变迁的机会,转换目标的内涵与形式,以避免潜在的威胁。

第一种调整形式虽然可以避免压力,但无异向环境和挑战投降,当然不可取;第二种调整虽嫌保守,却能稳定发展,堪称“务实”;第三种调整形式最具有机动性和开创性,但目标如何因应环境变迁而转移,则需要决策的“智能”。

其次,就外在环境与条件的调整来看,如果环境变迁是一种潮流与趋势的必然,则其改变常非微薄人力所及,故“顺势应变”才是良策,因此必须厘清环境变迁中的新价值与新观念,也要了解环境变迁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及新资源,而作有效的因应。

第三,如就内在条件与能力的调整而言,因其操之在我,应属最为可行,而且最为必要。

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条件如何不利,挑战如何严峻,唯有透过健全的制度及有效的领导,维持组织的活力、提高成员的斗志,并透过组织运作方法与技术的改良,提升组织竞争力,才是因应挑战的最佳策略。

综而言之,面对环境变迁的挑战,最佳策略是“反求诸己”,提升个人和团体的行动能量与技术水平,切莫怨天尤人,责怪环境的不利;必要时,调整目标而不放弃理想,也是权宜之策。

二、开放社会的特征与挑战在概念上,“开放”是和“封闭”相对的概念,而“开放社会”是与“封闭社会”相对的社会现象。

如就一般的概念涵义来说,“开放”一词的本文是“解除限制”,也就是“松绑”的意思。

由于松绑,所以思想与行动获得“自由”、人的差异性得到尊重,因而“参与”、“分享”及“创造”成为可能。

因此“开放”一词意含“自由”、“平等”、“参与”、“分享”以及“创造”的价值与实践。

当社会普遍拥有而且实践这些价值的时候,即形成开放社会。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现象来看,“开放社会”不但是值得追求的价值,也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换句话说,人类致力追求开放社会的发展,已经相当程度的促成社会的开放。

关于这种现象,林清江博士(1990)在一篇题为《建立开放而有秩序的社会》的文章中,曾有精辟的阐释。

林教授指出:一个社会从关闭转变到开放形态,受到经济、教育和政治的影响;当社会富裕之后,中产阶级的社会成员日众,教育的普及又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准,政治上的施恩威权观念为民主观念所取代,开放社会的形态乃应运而生。

当代国际财务管理大师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也有相同的观点。

索罗斯在2000年的《开放社会:再造全球化资本》一书的导言中指出:生活水准的提升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自然形成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压力,开放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向。

由此可知,无论是源自人性追求自由的本然,或成之于社会经济的有利条件,社会发展渐趋开放已是相当明显的现象。

换言之,开放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社会价值,而社会渐趋开放也成为一种社会事实。

因此,从改革与进步的观点而言,若开放社会已成为一种“事实”,那么我们必须有效的面对和因应;若开放社会是一种“价值”,那么我们仍须努力的促其实现。

开放社会之所以形成挑战,乃因其具有和传统社会不同的特征。

因此我们的思维要从开放社会的特征出发。

究竟开放社会有何特征呢?我们可以从哲学观念上与社会现象两方面来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开放”的本质,有三个观念值得我们重视:(一)开放是一种“改善的可能性”,因此开放社会可以提供继续改善、追求完美的条件和机会。

换句话说,一个开放的社会,就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不断求好的社会;反之,封闭社会即因缺乏改善的可能性,所以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样说来,“开放”本身并非“目的”,而是社会追求完美和止于至善的条件和机会。

因此,开放社会中的改革,必须秉持“自强不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与态度,既追求完美,但又能承认并容忍不完美。

(二)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以及知识体系的不完美,故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即难有所谓的“最后真理”。

因此,开放社会意味着缺乏“最后真理”。

乔治索罗斯说:如果相信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中有最后的真理,其实是一种谬误;若将某种观点勉强加诸于具有不同观点的人身上,以求其相同,而误以为这就是“最后的真理”,就会形成封闭的社会。

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也指出:开放社会的最大威胁,来自于一种宣称有最后真理的普遍意识型态。

准此而言,在社会及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果相信某种改革方案是不可替代的“最后真理”,很自然地就会陷入“我是人非”的偏见,而丧失改革多元化的机会。

因此,开放社会中的改革必须尊重多元,扬弃威权,既不偏执己见,也不盲从附和。

(三)在开放社会中,“反省”(reflexivity)是增进理解、持续改善、追求完善的必要能力和习惯。

在这里,我想再一次引用乔治索罗斯的观点来说明。

索罗斯认为,科学的探讨旨在发现自然的事实和真相,所以透过单线的思考即有可能获得科学知识;但是在人类参与的社会活动中,主观的决定必然影响社会的现实,所以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必须透过双向的反省,适时加以调整和修正。

索罗斯说:“知识”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原貌和不变的状态,“反省”则让我们形塑生活的真实世界;透过反省,参与者可能形塑其自我的意象、价值和期待,因此对于所关心、以及所参与的社会事件和活动,就会有新的了解,自然也就产生新的影响和冲击。

这样说来,开放社会中的改革必须以“反省”为基础,不但在反省中了解现象,也在反省中解决问题。

根据上述说明,在观念上,开放社会提供“改善的可能性”,强调“相对真理”,并且重视“行动反省”。

这样的观念具体反映在社会制度与社会活动时,则诚如林清江博士在前述文章中指出,开放社会有五种特征:①开放社会是社会流动频繁的功绩社会;②开放社会是意见表达公开、社会需要直接反映、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③开放社会是决策形态改变、决策合理化的社会;④开放社会是各类社会制度随社会需求改变、迅速革新的社会;⑤开放社会是社会价值多元化、社会权力平衡的社会。

如果用这五种特征来检视社会发展状况,即可衡量社会开放的程度。

综合以上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归纳一个初步结论是:开放社会的核心特质是“自由”。

由于个人拥有思想及行动的自由,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就有较多“参与”、“竞争”及“求新”的表现,因此社会自然显现“多元”的现象。

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开放社会中,社会活动的动能是自由,过程是参与、竞争与求新,而其表现则为多元。

这些特质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双面刃”,因其一方面提供社会发展的可能“机会”(opportunity),另方面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threat)。

就发展机会而言,由于开放社会的自由、参与、竞争、求新及多元等种种特征,个人的潜能和创意容易发展,社会的活力和成就得以表现;唯有潜在威胁而言,开放社会中的自由可能成为混乱,参与流于争权,竞争演为恶斗,求新导致破坏,而多元也变成分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