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的作用和特点现代租赁作为一种物质贸易和资金融通相结合的信用方式,与直接购买相比,无论是对承租人、出租人、设备制造商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其明显的优点。
首先,对承租人而言,可以先获得设备的使用权,在投入生产后,在从生产费用或营业收入中分期支付租金。
这样一来,就可把本该用于购置设备的专用资金抽出来参加周转,使并应沉淀的资金流动化,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承租人还可能因此而减少无形损耗和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低设备陈旧过时的技术风险和物价波动的投资风险。
因为企业可以根据预测的设备经济技术寿命确定租期,当所租设备的经济技术寿命结束时,租期也告结束,承租人可以重新租用更先进的设备,从而确保企业生产设备在技术上的先进性,这就减少了无形损耗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租金是按照签订合同时的设备原价和折现率计算的,在整个租赁期内,租金固定不变,所有通货膨胀不会增加租赁成本。
另外,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现代租赁还有助于提高设备利用效率,降低固定成本,因为对于许多重型专用设备,企业的利用率并不高,一旦购入,无疑将造成闲置的浪费,并使固定成本加大。
而采用租赁的方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就出租人而言,良好的租赁市场为其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可以集中资金购置承租人所需的资产,租出去收取租金,从而提高其自有资金利润率。
再次,就设备制造企业而言,现代租赁有利于其开拓产品市场,扩大产品销售,并减少销售风险。
因为有资金雄厚、信誉较高的租赁公司投资,一方面能使那些需要设备而缺乏资金的企业,以分期支付租金的方式尽快发挥设备的效能,扩大产品市场,增加厂家销售,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生产厂家按时收回货款的保险度。
最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由于租赁实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意识到经济利益的获取在于对生产资料的使用而不是占有,从而淡化了其强烈的生产资料占有欲望,有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可以使我国企业在生产设备严重落后而技术改造资金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绕过资金难关,达到加速技术改造的目的。
租赁有独特的信用方式,既具有信用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自己的特点。
(1)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这一特点与银行信用似乎相同,但银行信用只是资金形态上的分离,而租赁信用则是资金与实物相结合基础上的分离。
租赁的发展丰富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形式。
(2)融资与融物相结合。
这一特点将金融信贷和物资信贷结合在一起,使专营租赁业务的专业公司或兼营租赁业务的机构具有银行和贸易公司的双重职能。
它们使买卖、提供劳务和融资得以同时进行,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融资渠道和交易方式多样化,从而有助于打破形形色色的程度不同的垄断,推动各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工作效率。
(3)租金分期归流。
承租人交付租金的次数和金额由承租人和出租人具体商定。
(4)交易方式灵活方便。
分期付租解决了承租人一次性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租赁期限届满时,承租人在留购、续租和退还标的物给物主之间的选择权又满足了其短期使用设备的条件,从而使租赁具有了无法为其它交易方式所替代的优势。
融资租赁的标准和形式融资租赁又称金融性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这主要是以其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的判断。
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认定是融资租赁的条件为,满足以下一条或数条标准:(1)在租赁期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以名誉买价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
这里的名誉买价为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5%及以下。
(3)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75%以上(4)租赁开始日,承租人计算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或出租人计算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占租赁资产账面价值的90%以上。
但是,若租赁资产在开始租赁前的已使用年限超过该项资产全新时可使用年限的75%,则3、4两条标准不再适用。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重新改制,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以上5条属于判别是否属融资租赁的标准,至于融资租赁的形式,可按其租赁手段划分为直接租赁、转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百分比租赁等5种。
其中,直接租赁属于融资租赁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提出的要求,直接购进承租人选定的租赁物品并交付承租人使用的租赁形式。
租期一般相当于设备的有效寿命期。
租赁期内,由承租人承担设备的维修、保养、保险和纳税义务。
我国的租赁义务基本上都采用这种形式,因为它不仅能促使出租人做好筹资工作,降低资金成本,以增强其竞争能力,而且能促使承租人精心爱护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转租赁是租赁公司根据用户需要,先从其它租赁公司租入设备,再转租给承租企业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适用于承租企业急需国外只租不卖的先进设备或转租的租赁公司资金不足的情况。
售后回租又称先卖后租式租赁,是指企业把自制或购入的设备先卖给租赁公司,然后再从租赁公司租回使用。
这一租赁方式把企业的固定资金变成了流动资金,扩大了投资能力的同时又不丧失设备使用权,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杠杆租赁又称借贷式租赁。
是以租赁公司为主,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股份,能使出租人在利息加速折旧和投资减免税等方面享有更多优惠,从而更多地降低租金的一种租赁形式。
这种租赁形式在国际租赁业务中比较流行。
百分比租赁是租赁人只向租赁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基本租金,全部租金的数额则按承租企业生产收益的一定百分比支付。
它把租赁同生产经营紧密联结起来,要求租赁公司不仅要为承租企业选择先进,合适的设备,更要关注承租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1、承租人未确认融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值得商榷租赁准则规定,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同时规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应采用实际利率法在租赁期各个期间进行分摊。
在分摊时均将其直接计入“财务费用”账户。
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欠妥。
融资租赁的实质是一种融资行为,相当于企业借入一定的款项,用分期还本付息(即租金)的方式购入所需资产。
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最低租赁付款额与其现值的差额,形式上是由于租赁而产生的一笔利息费用,实质上是为专门购(租)入固定资产而产生的,可对象化到具体的资产项目,这种理解既符合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科目性质,也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本质——可完全对象化的融资费用。
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相当于借款费用中的辅导费用,既然初始直接费用已计入租赁资产价值,那视同借款而发生的利息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为何不计入?2、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欠妥租赁准则规定,出租人应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
对于这一规定,笔者认为欠妥。
理由有二:其一,融资租赁对承租人而言,是一种融资行为,对出租人而言,则是一种投资行为,其投资额除了包括对租赁资产的投资外,还应包括因租赁业务而支付的初始直接费用,这种投资额的收回,以收到租金为实现标志。
出租人在考虑每期的租金时,已经将所有的投资额与预期利润考虑进去了,这一点可以从租赁内含利率的计算公式中得知。
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即为租赁投资数。
由此可见,最低租赁收款额中已包括构成出租人投资额一部分的初始直接费用,租赁准则中所规定的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中重复计算了初始直接费用;其二‘如果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和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那么在整个租赁期内,出租人将按期收取租金并分期确认未实现融资收益,这样将导致该项租赁业务结束时,在担保余值为零的情况下,应收融资租赁款将会出现借方余额,数额为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这有悖于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3、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会计核算存在不足未担保余值是决定租赁内含利率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际利率法下,未担保余值进而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其会计处理是融资租赁会计中较为复杂的问题之一。
租赁准则将未担保余值界定为“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
由定义可知,未担保余值本身是一个估计值,其会计处理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
如有证据表明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少或以前发生的减少得以恢复,从性质上看,其处理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即采用未来适应法:对未担保余值变动而导致租赁投资净额的影响不进行追溯调整。
当租赁准则规定,由未担保余值减少而引起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应确认为当期损失,并根据修正后的租赁投资净额和重新计算的租赁内含利率确认以后各期的融资收入。
这与追溯调整法下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的处理大致相同,即将租赁期内对未担保余值得变动视同租赁开始日就已经存在。
这与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估计处理的相关规定相违背。
1、将未确认融资费用资本化租赁准则对融资租赁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一方面要求承租人将租赁资产视同自有资产管理,采用与自有资产相同的折旧政策,并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中,另一方面,将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直接计入费用账户,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直接计入费用账户,从当期损益中扣除,这种处理差异导致在理论上出现矛盾。
笔者认为,由该租赁资产而“衍生”出来的负责——未确认融资费用,也应计入与折旧相同的账号中。
如果承租人将其用于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计入费用账户,直接全额从当期损益中扣除;如果承租人将其用于生产用固定资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计入成本类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