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苍溪县1990-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苍溪县1990-2010年HFR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1990-2010年,全县共报告HFRS病例208例,年均发病率1.29/10万。
一般每3~4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呈双峰分布,系野鼠型HFRS,人群主要为青壮年农民,主要集中在龙王-元坝一线以西的乡镇。
结论发病高峰来临前,在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HFRS疫苗的预防接种及5月、10月实施大规模农田灭鼠等综合防制措施将会有效降低HFRS发病率。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防制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危害重。
据疫情监测资料显示,近年来,广元市年均发病率0.31/10万,苍溪县同期年均发病率达1.29/10万,且一直在全市位居前列,目前已成为省、市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
本文对苍溪县1990-2010年HFRS的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揭示疫情流行特征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以控制发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源于苍溪县疾控中心历年疫情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苍溪县统计局。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疫情流行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自1990年以来,苍溪县累计发病208例,年均发病率1.29/10万;死亡9例,病死率4.33%(9/208)。
发病具有比较明显的流行周期,一般每3~4年出现发病高峰(下图)。
2.2 地区分布苍溪县共有39个乡镇,1990-2010年出现病例的乡镇28个,病例覆盖率71.79%(28/39)。
以片区划分,苍溪县共9个片区,发病居前三位的片区依次为陵江片区89例,东青、五龙片区各45例,龙王、元坝片区各8例,占发病总数的9
3.75%(195/208),发病率分别为陵江片区5.69/万、东青片区6.26/万、五龙片区6.28/万、元坝片区1.03/万、龙王片区1.51/万(表1)。
陵江、东青、五龙片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余片区。
2.3 人群分布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75岁,25~60岁人群为主,共发病166例,占全部发病的79.81%(166/208),其中以50-55岁年龄段发病最为集中,共发病38例;男性发病152例,发病率
3.77/万(152/403515),女性发病56例,发病率1.45/万(56/387354),男女比2.71:1;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169例,占发病总数的81.25%(169/208)。
2.4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发病,10~12月为发病高峰,共发病73例,占发病总数的44.23%(73/208);6~7月出现发病小高峰,共发病45例,占发病总数的21.63%(45/208)(图2)。
3 讨论
苍溪县HFRS发病存在一定流行周期,这与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呈周期性流行特点相符[1]。
但近年来发病趋于平稳,预期的发病高峰未出现,估计与苍溪县在2009年迎接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及2010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全县各地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和全面开展除四害工作有关。
苍溪县HFRS存在明显的季节发病,呈双峰分布,10~12月为发病高峰,6~7月为发病小高峰,属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2,3]。
灭鼠工作是预防HFRS的综合性措施之一[4],与HFRS关系密切的黑线姬鼠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5月、9~10月,因此流行高峰前,有必要在重点地区,5月和10月开展两轮的大规模农村、农田灭鼠。
但农田、宅周环
境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鼠密度及灭鼠效果[5],重点地区要在加强对农田、宅周杂草、垃圾的清理的基础上,科学灭鼠,方能提高灭鼠效果。
从人群及地区分布可以看出,苍溪县青壮年男性农民是HFRS的好发人群,这与隋吉林等调查研究一致[6];县城区所在地陵江镇及其周边的东青和五龙片区,即龙王和元坝一线以西的乡镇是HFRS的重点地区,估计与鼠密度较高或鼠种分布有关[7]。
由于人群对HFRS 普遍易感[6],研究证实接种国产HFRS疫苗,现场流行病学保护效果很好,人群保护率达100%[8,9],因此在主要发病地区、重点人群开展HFRS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利于控制HFRS。
开展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被老鼠咬伤,保管好食物和粮食,避免被鼠尿、鼠粪污染,以减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