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四、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物质运动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并不否认在绝对的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相对静止不是不运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特殊表现。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1)时间、空间的定义。
时间、空间是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在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上,也一直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时间、空间的定义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亦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2)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现象及其运动变化,都要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既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以运动着的物质为其实在内容的,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同没有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一样,也没有离开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3、简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心主义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个特殊的“客观实在”,它的存在状况要比自然现象复杂得多。
自然现象都是无目的的“自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的行为的参与。
社会现象都是同人相关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这一特殊性使人们误认为精神、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的原因是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历史观,从而发现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物质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
生产方式就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的相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就揭示了人类社会物质性,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4.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和“反物质”,“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客观实在性体现的物质是不依赖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却依赖物质,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现代科学研究的“暗物质”、“反物质”没有也不可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
“暗物质”、“反物质”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暗物质”与“反物质”跟我们传统所见到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物质总是客观实在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这个统一性又是多样性的统一,“暗物质”、“反物质”只是证明和深化了世界物质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理。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还会不断地发现物质的新的具体形式,从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五、论述题:1、试述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特指用机械或计算机模拟或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
它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在20世纪中叶取得重大突破,其代表就是电脑的出现。
人工智能有两条发展路线。
一是结构模拟,这是指从模拟单个神经元人手,把由电子元件制成的神经元模型联成网络,制成脑模型。
由于人脑结构的复杂,在结构上模拟人脑还有很大困难。
二是功能模拟,即将人脑看做是一个未打开的黑箱,不管它的结构,只根据系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规律,利用电子计算机从功能上或行为上模拟人的智能活动。
(2)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在哲学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对意识起源于物质,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极有力的证明。
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指出:“对于那种看来完全没有感觉的物质,跟那种由同样原子(电子)构成但却具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感觉能力的物质如何发生联系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再研究”。
电脑的发明和完善,在解决列宁提出的这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
(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电脑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于是,人们提出疑问:电脑能不能在整体上完全超过或取代人脑。
这就是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的实质。
特别是IBM设计的计算机深蓝与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对弈,“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之后,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
电脑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过人脑,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脑,其理由有三点:第一,人脑存在和活动的基础是人的生命有机体,人的思维过程是抽象的精神活动;电脑活动的基础是机械的物理装置,它的活动机制是纯粹的机械物理过程,是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
第二,人脑的意识活动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它有丰富的感情内容,一般说来,意识活动考虑社会后果;电脑活动没有社会性,不包含感情内容,电脑活动也不会考虑自身的社会后果,它按照既定的指令运作,完成这个运作过程没有社会意义。
第三,人脑的意识活动有能动的创造性,它能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并能自主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活动的模式,即它能“自己给自己编制动作程序”;电脑只能按照人给它编制好的程序运作,接受人的指令工作。
电脑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意识与电脑的工作关系总是人脑思维在前,电脑模拟在后。
2.试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
(1)世界统一性的含义。
世界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以万物的差别为前提的,不承认差别就没有统一性问题。
问题的焦点在于,统一性的基础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本原是指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后又都复归于它的那种东西。
关于本原的不同规定,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点。
凡认为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本原是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有两个本原的,是二元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万物的差别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物质,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它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也与旧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划清了界限,同时也批判了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中主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不是独断的抽象的结论,它是由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的。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宇宙天体和微观粒子,无一不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生命物质,包括人本身,也有其物质基础;精神、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唯物史观则证明,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有科学的证明还不够,还必须有哲学的证明,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物质运动;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揭示世界的局部、特殊规律。
所以,必须经过哲学思维,把有限与无限、部分与整体、特殊与普遍、暂时与永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做出全面论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和哲学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无止境的过程,因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它的发展也是无限的,科学和哲学的证明也要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无论人类的认识如何发展,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结论是绝不会被推翻,而只会更为丰富、完善。
(3)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第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或者说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找出其固有的规律。
同时,任何事物都处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
3、试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自然界中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其二是由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是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人类意识。
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意识。
人们借助于语言这个形式,表现人的意识。
反过来语言的出现又促进了意识和思维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劳动改变了人本身,改变了社会关系,促使意识的不断发展。
(3)意识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又不是意识的源泉。
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者说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意识的形式包括情感、意志、认知。
认知又有两种形式:感性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