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1、期末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60%期末成绩2、期末成绩=50%主观题(课堂随堂)+50%客观题(上机)3、主观题(50分,共三个大题):说明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形式。
(带书,不能带手机,独立完成)4、客观题(50分):单选(每小题1分,共35分)、多选(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每小题0.5分,共5分)。
(闭卷,不能带手机和任何资料;学生证和身份证两证齐全)4、考试时间:主观题(两节课90分钟);客观题30分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按章节比例随机抽取35题,每小题1分,共35分)绪论(共8个)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C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C )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B.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4.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7.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D )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共42个)1.哲学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 A )的依据。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实践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客观性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C.运动 D.客观实在性5.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B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C.时间的客观性 D.时间的相对性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C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说明()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道德和意识的关系1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17.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变动性和稳定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18.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A.阶级分析法 B.矛盾分析方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唯物史观1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0.“盲人摸象”与“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告诉我们的哲理是()A. 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以点代面、以偏概全B.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 坚持适度原则2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C.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22.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24. 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25.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26.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27.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C.永恒发展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2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2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A.事物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B.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结C. 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 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3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31.哲学是()A.自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科学之科学32.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34.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36.“居安思危”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37.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38.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39.“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40.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A.(1)(2)(3)B.(1)(2)(4)C.(1)(3)(4)D.(2)(3)(4)41.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
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
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42.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