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读书报告财政学201220105 欧健利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

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

一、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1部分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假设是经济学的“体”,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的经济理论是“用”。

他认为,应该按照“体”与“用”的关系对待各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家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要将已有的经济理论作为出发点固守不放,应该坚持不放的是“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假设”。

可以说,正确对待经济学的“体”与经济学的“用”之间的关系是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他最为强调的内容。

林毅夫教授在课堂上还引用大量传统思想中的精华来阐释这一关系,其中包括:(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原意:有道德的人(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守信(言不必信),做的事不一定果决(信不必果) ,但留意于通权达变,而以“义”为衡量的标准(惟义所在)。

(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孔子)原意:“毋意”,就是不凭空揣测;“毋必”就是不绝对肯定;“毋固”就是不固执己见;“毋我”就是不自以为是。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原意:作为菩萨,无论他的见修行果,皆不应有所住,不应有任何执著,内心不能系于任何一个实有法上。

《金刚经》(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道德经》(老子)原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

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

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万事万物。

遵循这个本根的原则,终身不会有危险。

(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

《道德经》(老子)原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由自性所发,不执着不自有之自然无为妙德曰上德,所以上德不自有其德,反而他是真正有德。

可理解为:上等的“德”,或“有上德之人”不搞形式、教条,于是,他们就是真正的“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凡有执着不能自然无为之德曰下德,所以下德怕失去所行之德,反而没有德。

可理解为:下等的“德”,或“有下德之人”,专门拘守形式、教条,死死的守住形式、教条,生怕丢失了它们,却由于无法达成,反而变成“无德”。

(6)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老子)原意:前识者:人的外官所能意识到的,指表面的仁、义、礼。

能够为人们的外观所意识到的,都是表面现象,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舍本质而重现象,是人类走向愚昧的开始。

具有天地之志的大丈夫,是不会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因为,欲实现天地之志,就必须证悟大道,配天地之德。

因此,大丈夫抛开虚华的表面现象,修德悟道,去探求世界的内在本质。

从经济学的角度,林毅夫教授对上述思想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些思想可以用来说明经济学的“体”(理性假设)与“用”(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学理论)的关系,上述思想均说明了不应该将已有的经济学理论看作是必定要坚持的。

不固守已有的理论,这才是“常无”的心态,只有抱着“常无”的心态才可能建立起(不同于前人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2部分1.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人做出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人面临约束,根据这种约束他会做出决策。

经济学理论抽象到最后只剩下“人的理性、最大化”这一假设,这是经济学家应该坚持的。

这一假设即为经济学的“体”,而各种不同的理论是“用”。

“用”可以不坚持。

2.好的政治家、好的实践者与好的经济学家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是一样的。

3.现有的理论可以解释现象,但是理论不可以作为出发点,这才是“常无”的心态,否则你可能错过了一个原创的机会。

只有“常无”的人才可能建立理论体系。

4.检验理论对与不对:一是看理论内部是否逻辑自洽,二是看逻辑推论与现象是否一致。

5.要从真实世界出发去思考模型,而不要从模型出发思考真实世界。

6.已有的模型恰好能够与真实世界对应的可能性很小。

7.学习已有的理论是为了训练研究方法,并且还可以知道“学界的语言”,这样可以用同样的语言说话以便让别人听懂。

理论是一种语言、一种工具。

8.不要把生产函数当作生产技术,生产函数只是在某点上的近似而已。

9.对于经济学来说,首先是人的理性,然后是考虑choice set,考虑“替代”。

如此来说经济学其实是很简单的。

10.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提供)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做R&D时出技术成果的可能性低,不确定性大,此时就需要更高级的人力资本来做R&D(更高级的人力资本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更高)11.改变内生现象,必须从改变决定内生现象的外生原因入手,否则就可能从second best 变成third best。

三、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3部分1.要先想清楚现实世界,然后再做模型。

从模型出发看世界,做出的推论可能是错的。

从模型来看世界,必须先看模型是在解释什么现象。

在美国适合的模型就不能随便套用在其他地方。

2.理论是不能用理论来否定的。

检验一个理论应该看:(1)理论内部是否逻辑自洽;(2)其推论是否与现象一致。

3.“一分析、三归纳”法:“一分析”:分析谁是决策者、决策者的限制条件是什么?选择范围是什么?选择范围内每个可选方案的特性是什么?(每个)可选方案的相对机会成本是多少?“三归纳”:a横向归纳法:在同一个时期,当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决策者在做选择时,这些不同的决策者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b纵向归纳法:按时间先后顺序,从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中的重要现象的先后变化顺序去探索现象的原因。

c多现象综合归纳法:将同一地方同时发生的多个现象综合起来,从中归纳出这些想象背后的原因。

4.“资本可以完全流动”只是一个书面上的“流动”(模型),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流动的,因为模型通常作了简化。

5.技术的外部性:在发达国家,高科技能够较容易地扩展至民用领域,民用领域容易吸收高科技,因为在发达国家高科技与民用企业的技术相差较小。

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两者相差较大,因而高科技不容易扩展至民用企业,所以在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不容易形成外部性。

6.(知识)产权保护可以看作是内生的。

当一个国家实行赶超战略时,知识产权就难以保护好,因为为了保护某些(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

7.发达国家是否应该有产业政策?发达国家不应该有产业政策。

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有本质区别:发达国家已经处于技术的最前沿,其技术创新方向是不明确的,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方向是明确的。

如果说发达国家有产业政策,那可能是这样的产业政策:对某些类型的产业提供保护。

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不会是指要新发展某一类产业。

8.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时可能是引进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所以政府此时还必须为其提供保护、补贴。

但是,实际上被政府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东西可能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9.国家在开始时为什么要实行管制、干预政策?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就会需要保护。

因为(产业、产品)不符合比较优势,同时为了赶超,为了让资金往一个地方流动,为了扶持那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所以有了政府的干预、保护政策。

而管制后还会继续要求管制。

为了实行干预,政府的规模肯定小不了。

但是,国家开始实行管制、干预时其理由却可能是“为了减少市场失败”、“为了国家发展”,等等。

四、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4部分1.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化地实现,所有人都会表现出这一共同的理性。

但是,在现实中,这一理性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因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人做出决策(选择)的条件是不同的,因此决策(选择)的结果不同。

尽管决策结果因时因地因人而千变万化,但是,就决策都是理性的这一点来说是共同的、不变的。

(举例说明:同一个人购买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条件下他可能会接受不同的售价。

尽管他接受的价格不同,但都是理性的选择)2.经济现象还没有被解释只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的理论出现,不能因此说经济现象不能被解释,可以说经济现象都能由经济学理论解释。

3.现有的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不是理论家设计出来的,也不是政策设计出来的。

4.(现有的经济学)对政府决策的主观能动性了解不够。

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在制度形成中的作用:在发达国家,政府的这种能动性作用小些,在不发达国家则大些。

5.一个国家的赶超战略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其初始禀赋,其中包括自然资源。

6.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最合适的技术并不是最发达国家的技术。

五、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5部分运用理论的人与创造理论的人的心态应该是一样的,都应该是“常无”的心态。

“常无”的心态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心态。

一个好的政策制定者也应该是“常无”的心态,因为过去的经验并不能保证现在一定会成功。

不要以为最前沿的理论就一定是最好的,正确的理论。

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的问题,目前主流经济学的认识还很浅。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研究工作者只要不是关在书本里,其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就会比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者的认识更深刻。

当然,也有可能“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而不行则非真知,必须自己参与(研究?)。

有时候最难的东西其实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却是最难的。

如果一个(糟糕的)现象是内生的,我们直接去改变现象,则结果是更糟。

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具备外生的条件而去做发达国家所做的事,其结果也会更糟。

过去人们(从模型出发)认为管制是需要的。

如果管制而没有“寻租”,则管制似乎可以成功。

但是,管制后如何避免“寻租”?企业的目标是利润,而靠垄断、补贴等更容易获利,所以会出现“寻租”。

由此也可知,不能从模型中去得出结论。

决定国家发展的不是产业,而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国家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提升要素禀赋结构。

贸易对于小国来说好处大,对于大国来说好处相对更小。

回归分析的问题:其实很多变量间并不是因果关系,他们的背后还有更基本的原因,只是人们并没有看出来。

人们现在已经注意解决计量时的内生性问题,但是还没有注意共生性问题。

六、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6部分前沿的研究是对知识增量的贡献。

国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可能是前沿的,我们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也能够成为前沿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