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研究方法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一、引言消费需求,特别是作为最终需求的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消费问题历来就是中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消费经济理论在西方经过了200 年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我国对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消费产品自给性强,其消费行为和心理明显不同于城镇居民。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西方经济学消费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经典的消费理论强调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凯恩斯(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可以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Yt,式中C为总消费,Y 为总收入,下标t为时期;a、b为参数。

参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b的取值范围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这里所指的收入是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现期”是指本期的收入,不考虑过去的收入以及未来的收入;“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不是收入的相对水平;“实际”是指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实际收入。

在该理论中,凯恩斯强调的是绝对收入水平。

(2)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且小于1的正数。

也就是说增加的收入中消费也是增加的,但是小于增加的收入。

(3)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4)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MPC<APC,这一点可以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中得出的推论。

凯恩斯关于居民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革命性的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把居民的消费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在整个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以后的消费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森贝里(1949)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在其《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水平不仅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还受到自己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高消费水平的影响,他支出消费者在日常的消费中存在“虚荣效应”和“攀比效应”,从而使别人的消费影响自己的消费。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与收入,储蓄率要收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综合影响。

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消费中会有波动的原因,但是由于消费的棘轮效应,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也就是说,消费易于增加而难于减少。

由于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相对收入假说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团体对低收入团体的示范效应,这一点意义重大。

消费的示范效应是指,居民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即消费的“虚荣效应”和“攀比效应”。

而棘轮效应是指,居民消费即受到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也收到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居民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中关于棘轮效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

但是,相对收入假说同样缺乏强有力的经验证明,弗里德曼就认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只能最为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的一个特例。

弗里德曼(1975)提出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受到消费者的收入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如果周围人群的消费水较高,那么即便这个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他也企图接近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那么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即在同一群体中,居民消费有“攀比效应”。

持久收入理论从否定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的“现行的概念出发,以持久收入、瞬时收入、持久消费,瞬时消费等全新的概念重新诠释了收消费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波动的关系。

弗里德曼把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主要不是由他的暂时性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可以预计的未来收入,即“持久收入”决定。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得出,距离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例如,Y p=θY+(1-θ)(Y-1),其中Yp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Y和Y-1分别为当前收入和前期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去永久收入,假定C=βY p,则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θβ,明显低于长期消费倾向β。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是,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定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当前消费,相反,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也不会马上减少当前消费。

然而,如果能够证明收入的变动是永久的,那么人们就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者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调整消费。

总体来说,弗里德曼研究的消费函数是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框架内进行的。

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从消费者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来看,消费者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是却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这些消费条件,从而使得此时的消费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从而大于消费,其收入的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期,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霍尔(1978)把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随机漫步”假说,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方法应用于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效用函数为二次型并且时间偏好等于利率时,消费与滞后的收入变量无关。

这一函数意味着如果消费被预期要变化,则消费者将采取平滑消费,因为前期消费包含了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

随机漫步理论加入了对收入风险的考虑、理性预期概念及计量经济学中对单位根过程的最新研究。

坎贝尔(1991)和曼昆(2006)采用将持久收入假定、生命周期假说和传统消费函数结合起来的方式,以检验过度敏感性。

2.二元经济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刘易斯(1989)在《二元经济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具体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内部所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

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构成: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

其中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低,甚至为零或负数,工资并不是由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取决于劳动者平均分享到的劳动产品的数量。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劳动力的供给具有无限性”。

按照刘易斯的逻辑,经济发展就是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大和农业部门的不断萎缩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部门的任务就是为工业输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廉价劳动力为工业部门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累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为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毕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处于停滞状态。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未完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前,农民的收入是难以增长的,或者说农民是不能增收的。

3.库兹涅茨的经济理论(1)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曲线(1942),又称倒U型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经过大量统计分析所提出的描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函数曲线。

库兹涅茨在分析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关系时指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发挥的作用较大,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所有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的收入分配差别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大;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的差别达到最大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各个部门之间生产率差别缩小,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趋于上升,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随之缩小。

在坐标轴上呈现出倒U形状。

(2)库兹涅茨经济增长理论库兹涅茨(1942)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纳为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存量方面,库兹涅茨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可以迅速增加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绝对存量,当这种存量被人们以某种形式利用的时候,就会成为现代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的源泉,经过一系列的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进行了长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结构变化方面,库兹涅茨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以及结构因素联系在一起,其中重点强调了结构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1.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的研究孙江明和钟甫宁(2000)指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仅会降低其平均消费倾向,而且会造成城镇地区消费结构和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差异,促成城乡差距。

范剑平(2000)认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城乡收入不合理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利用线性支出系统(LEs)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实证研究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我国城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卢嘉瑞(1999)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刺激消费结构优化对策等方面论证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

戴园晨,吴诗芬(2001)研究指出,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中,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滞后于城镇,而且居民消费的地区差距以及层次差距也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唐玲(2003)通过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对比分析,认为城乡消费结构正在面临结构升级,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优化,消费升级的主题以居住、交通通讯、教育和娱乐为主,新的消费热点正在逐步成熟。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则依然停留在从温饱向小康型消费迈进阶段。

杨永忠(2003)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的三个层次的消费群体出发,建立了区域波状消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证明:我国具有不尽合理的区域消费结构,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首要因素农村消费波动并且消费不足,进而引起我国城乡居民总消费处于波动紊乱的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