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阅读报告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社会的变迁,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在努力的构建一种后工业社会。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识到,在全球性的变革中,人类形成共识或发生冲突的过程都是一个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和信息的意义能否共享的过程。
在信息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民主法制和市场经济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大众传媒正在以神奇的力量全面介入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去,并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大众传播与乡村社会发展和变迁,开始成为本土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就是研究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它讨论了电视的独特角色,而正是这种角色使电视成为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因。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过程,其中包括消费主义、城市建模、人际关系的重构、语言霸权、民工和信息穷人的出现等。
对于电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比之于其他的大众传媒,电视在传播信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结合了人的视觉和听觉以生动的形象,明亮的色彩,动态地展示了所要传达的信息,使人们印象深刻。
电视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打发时间或获取信息的工具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的作用就不仅仅于此。
电视从影响个人到影响整个社会相当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电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决定了电视节目选择间的竞争性,因为它决定了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何时传播。
电视节目从诞生起,最初的目的首先是教育大众,然后是向观众提供信息,最后才是娱乐。
但是现在这种顺寻已经被抛弃了,主要由广告和商业赞助支持的娱乐节目成为首要内容。
因此在《电视月乡村社会变迁》中作者主要关注电视的广告和娱乐两个方面,主要使用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电视未出现时和电视出现后的乡村社会的前后差异,试图揭示电视在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了电视对村民的志向、理想、人际关系和传统的影响等。
如书名所述,《电视与乡村社会》主要围绕两个主体即电视与乡村社会,一个主题即分析它们间的关系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整个文章脉络十分清楚,文字生动,使人读之有趣。
本书作者认为社会变迁发生在结构和心理两个层次。
前者关注婚姻、宗教和不同年龄、种姓、性别之间人们的关系等变量,而后者则关注他们的态度、忧虑、价值观、形象、观点和需求的变化。
作者认为社会变迁最主要的障碍是结构性障碍,而不是心理或文化的障碍。
改变态度和观念十分重要,但他们本身不足以真正改变乡村文化中普遍的不平等结构,而电视在乡村的出现则削弱了上述许多结构性障碍。
在电视出现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标准生活,空闲的时间都是以性别和年龄为界限划分小群体聊天中度过。
电视进入乡村后,由于电视节目的易获得性,覆盖面广,和有益的存在,人们的生活观念等都受到冲击,随着电视的普及推广,乡村社会的结构开始发生变迁。
电视影响作为一种过程,是缓慢而深入的,无论是电视这一存在本身还是电视所传递的信息,电视影响的层次逐渐提高,从个人到社会,电视正在影响乡村生活的经济、社会、政治面貌和人际关系等,电视正在推动地球村的形成。
一、社会变迁与乡村社会首先,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制度。
家庭是乡村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
按照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观点,以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那么家庭是离自己最近的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类型和规模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分析社会的变迁首先要关注家庭的变化。
随着电视的引入乡村社会的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和以及家庭的模式都发生了改变,电视宣传出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和家庭观。
其次,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被定义为一种“固定群体的系统,这些群体的相互关系由特定的、广泛的原则来控制。
”正如美国对黑人等有色人种的划分,纳粹对犹太人的歧视。
印度种姓制度深深的烙印在印度的民众身上。
而电视节目中宣传着平等自由的观念,则使人们的思想随着宣传得到某些改变。
再次,阶级。
与传统的种姓制度不同,阶级在原则上是开放的,人们可以在阶级结构里上下流动。
在农耕制度中,阶级结构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是否拥有土地的基础上。
土地所有者、佃农和农业劳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了阶级结构。
今天随着乡村经济多样化的发展,以及电视节目中宣传的关于白手起家的观念鼓动,有效了提高阶级流动的可能性。
最后,权利关系。
在乡村社会中,权力是贯穿于所有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
在历史上,熟识政府官员并与有影响力的人物合作是获得权力和保持权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虽然这一点现在依然重要,但是人们可以依靠独立的知识信息和个人奋斗来获得晋升。
电视使摆平竞争起点的一个因素就是由原先垄断信息资源就垄断了权力,到现在来自社区所有阶层的人们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信息。
二、社会变迁的动力:电视的角色电视的作用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已经不可言喻。
美国的好莱坞世界出名,印度也有着自己的影视产业,印度的宝莱坞的影响力也正在慢慢扩大,它在印度的影视业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度影视业如此发达还是因为印度民众对电视节目的喜爱。
消费者和市场的存在推动着印度影视业的发展。
印度的电视节目囊括了印度本土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元素,反映了印度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印度的电视节目又积极引进外来的文化元素,拓宽了节目的视角。
电视节目本身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的特性,是一种艺术性的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因此社会大众对于电视的喜爱也就不难理解,通过电视,观众以旁观者姿态欣赏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了解着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电视具有让你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本事,电视真正使千里眼与顺风耳的传说成为现实。
电视的重要地位使电视成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动力,在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诸多的社会过程如消费主义、语言霸权、城市建模、性别关系中发挥了自己的独特的作用。
具体来说,第一,电视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领域。
电视主张了消费主义精神。
在充斥着商业广告的电视节目中,各色各式的广告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影响了人们消费的选择。
商业活动每年在广告上的投入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是这背后带来的潜在利益更是巨大的。
与老一辈崇尚节俭经济实惠的消费风格不同,电视广告以华丽的的方式告诉你一种现代化的消费模式。
另外,电视一方面鼓吹了城市现代化的高档生活,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在某些方面使传统乡村社会生活贬值。
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将乡村社会生活方式浪漫化,这点从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传统的农业文化。
此外,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是富有的地主垄断本地的商业活动,而现在多样化的乡村经济允许社会各阶层的人参与土地买卖,市场经济的理念的弘扬使电视为拓展创业阶层方面做出了贡献。
其次,社会领域。
电视是重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视直接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表现为信息不再是通过层层过滤从精英阶层传递至贫困阶层。
电视促使个人间发生以往不可能的互动、交流,拓展了人际关系的数量和类型。
促进了社会地位评价体系从家庭出身到个人成就的改变,影响了传统的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变化,有助于促进村民接受新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变化的开放态度,从而重构了乡村生活的社会面貌。
再次,政治领域。
电视使信息弱势群体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处于底层的人只能被动的接受上层精英通过电视传递的信息。
电视威胁了传统领袖的地位,对于印度来说也初步影响了有关种姓关系的观念,总体来说电视影响了乡村政治面貌的改变。
第二,电视对社会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主义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马克思将社会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满足人们需要和欲望的产品被发达的工业体系制造出来推向市场,消费者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所措的时候电视广告的效益就凸显出来了,所以生产者为了占领市场广告战更是常用的谋利手段。
其次,语言霸权。
电视推动着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形成。
电视传递着一种新理念、概念和价值观的新语言的引入对乡村文化有不可否认的影响。
通过持续的播出特定主题的节目,电视将至今不符合乡村社会的某种过程合法化。
再次,城市建模。
今天乡村社会越来越多的反射出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
最后,变化中的性别关系。
无论是电视本身的存在还是电视节目的内容都对乡村家庭性别关系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与家里没有电视的男人相比,家里有电视的男人们倾向于做更多的家务。
随着电视的出现,烹饪习惯和菜谱也正在发生变化。
电视业影响了对社会女性地位的重新评估。
随着电视进入家庭,男人与女人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关系也更为亲密。
身体接近的增加促进了两性间的互动,原本无关的男人与女人间的交往多了起来。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与庇佑电视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进入中国农村,9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家庭中普及,电视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而进入农村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电视是一个时代事件,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今,电视早已成为农村非常普通的家用电器,正是它的日常生活化才使得电视可以作为一个观察农村社会的特殊的窗口。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当下已确立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战略和建立民主、法制和市场经济社会的前提下,借鉴各国的体制、理论和运作机制,构想和设计大众传播新体制,为建立民主政治、法制经济和公民社会担当社会守望者和社会雷达的角色,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乡村社会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通过分析电视在印度乡村社会的变迁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电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在理解电视影响过程中,有助于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电视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趋利避害的利用电视的特殊功能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有益的助力。
关注电视等大众传播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对于民主与法制的促进作用,以及正在显现出来的越来越强大的提振经济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传播业本身已成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份额的新兴产业,加速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传播负向功能的表露,改革媒介生态以及开媒介批评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所以如何引导以电视传播媒介为主的大众传媒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