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科学院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兵
首先介绍一种有趣的产品。

因为我国的利率市场是分割的,过去发行的浮息债是以银行存款利率,而不是市场利率为基础。

本来浮息债的本金是可以保证的,但在中国特别是利率上升时,可以跌破面值。

过去一年中,很多大银行在这方面损失惨重。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现在国开行、财政部开始发行所谓“新型浮息债”,是以7天回购为基础,其实那才是标准的远期利率协议。

最近远期开办了,但流动性很差,风险控制等各方面也有问题。

其实,远期在私下银行间已经存在很久了,现在政府公开允许了,但从财富效应看,公开远期的效应很难说比私下的好,现在公开交易的量很少。

另一种产品——可转债也很有趣,其价值本应是债券价值加期权价值,但我们看到民生银行的可转债涨到150元,而用B-S方程定价,5年期转债,1%年息,贴现后最多值105元。

多的45元带有很深的中国制度背景。

在中国,股票融资的成本很低,大家都想发股票,不想发债券,发债券要还本。

发可转债的机构拼命希望你转股。

恰好股票价格是可转债价值的下界,在这种情况下,可转债价值不是按B-S方程定出的,而是靠把股票价格推高来重新估值。

股票建仓方面的损失可由转债方面的收益来弥补。

再谈谈信托产品。

从理论上讲这方面创新是无限的,因为信托产品涉及三角关系——委托人、受托人和收益人,可以做各种结构产品。

又比如,A为高风险,B为低风险,两者可以做风险分担。

但在我国,信托产品有个门槛,每份5万,只准200份。

再者,中国缺乏信用,而信托产品以信用为基础,因此现在有很多问题。

比如上海银监局规定,房地产行业无论什么信托产品都不能与银行发生关系。

在公司法规定不能设立SPV的情况下,信托产品是非常优秀的产品,它还可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它目前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产品。

例如:1年期存款利率为2.25%,而B类预期投资收益为超过存款利率50个基点,即2.75%,假设整体投资收益为3%,如果B类资金占80%,A类占20%,则A类的投资收益可达到2.25% + 4 (3%-2.25%) = 5.25%,有明显的杠杆效果。

有一种2001年设计的基金产品,其价值有不断上升的底线。

当时设计该产品有两个动机,一是投资者要求控制下界风险,二是他们要求如果该产品赚钱了,能够把收益锁定一部分。

但是股改后,这种产品跌破了价值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其中一种争议认为中国不适合组合保险技术,事实上,中国从来就没使用组合保险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主张高买低卖,而在中国不允许卖空的情况下,只能低买高卖,所以大盘下跌的时候其实是相对安全的。

对于跌破价值线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股改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只会出现一次的小概率事件,这时跌破价值线不足为怪。

另一解释是,本来结构性产品意味着不管基金公司是盈是亏,它对风
险控制的态度不应改变,但实际上往往赚了钱就比较宽容,跌下来时对风险的态度就变得苛刻,与本来应该做的恰恰相反。

不管怎样,中国股票市场缺乏控制下跌风险的工具,最后没有办法大家只好自己动手进行自我保险。

图4 天治财富增长基金净值与动态资产保障线(截止到2005.05.27)
商品方面,我认为由于中国城市化、重工业化的拉动,金属、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市场将会繁荣。

上海现货铜价涨势令人叹为观止
再讲讲我对创新的看法。

衍生产品一直给人不好的印象,风险太大。

巴菲特说过WMD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用到伊拉克去找,金融衍生品就是。

衍生品有两个地方会造成风险。

一是杠杆效应,比如长期资本管理在出问题时杠杆比率是40倍。

反过来说,杠杆也不是那么可怕,金融机构都在做杠杆。

只要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较安全的产品就没事。

对金融衍生品的误解需要通过投资者教育来解决。

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依赖于“轨道”,假设你预期某产品将上涨,但结果它走的是先下跌后上涨的轨道,那么在下跌过程中你可能就因承担不了损失而退出了,无法坚持到上涨的时候。

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只要我们从投资者教育和产品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实际上就没那么可怕。

对于股票市场,我认为股指期货不适合推出,因为现在股改,意味着估值重心在哪里不知道。

虽然从长远看,股改对中国资本市场有好处,但从短期看,牺牲了现有投资者的利益。

另外,还有卖空机制缺失的问题。

前几年宝钢权证到2元多,大大超过合理价格,从历史波动性来看,宝钢的波动性不大,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偏差?这说明制度上的缺陷,如果有卖空机制就可以解决。

债券市场很大的问题是分割,我们有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外汇交易中心市场、银行柜台市场。

即使对同一支债券,不同市场也有不同估值。

在债券市场应如何创新?大家谈得较多的是债券期货等标准产品,但我认为债市的创新应该是做套利,把两市场间的利差做成一个产品。

通过创新可以将这几个市场打通。

外汇市场有复杂的衍生品,但金融产品也是产品,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从简单的产品开始,而不应盲目将复杂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拿来销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