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浙江古镇建设 打造美丽江南水乡典范

重视浙江古镇建设 打造美丽江南水乡典范

(重视古镇建设打造美丽江南水乡典范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文化最直接的承载空间,记录着比别的区域更具有完整性、多样性的文化和空间特质,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规划思想与经济规律的完美结合,塑造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居住环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其“小桥、流水、人家”的城镇格局和建筑艺术,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在中国规划与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时至今日,随着历史发展的江南水乡在新时代仍不断续写着鲜活生动的地域文化,是传承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人居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内容。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并将其定为基础的地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纲要》明确要求各地要大力开展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这为古镇村落的开发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一、江南水乡古镇的价值
1.地域传统文化的精萃
江南地区保存最为良好,最能体现江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就是江南水乡古镇,只需稍作维护引导,江南水乡本身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首先,水乡古镇体现了相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因水成镇、依水成街、枕水而居,与“水”共生共荣,将人与水的和谐发挥到极致,产生了独特的水乡聚落环境,建筑风格,构成了水乡古镇的贸易繁华,滋润了人们的生活,更使水乡城镇具有了恬淡、灵秀的自然特色和地方特征。

其次,水乡古镇彰显了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的民族文化价值。

江南水乡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皆发源于此。

以太湖地域为中心的江南水乡地域,处于古吴越文化的交汇影响下,并受到中原文化的南播,和楚文化的东渐。

宋元以后社会经济南移,形成了独树一帜和高度发达的江南水乡地域文化。

经济发达、民族融合、与世界的交往频繁,逐渐形成富有个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这种来自当地居民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所形成的多元文化的汇集,是一部江南文化“活”博物馆,反映着生生不息的来自于世代居民的创造力。

能够把古今、中外的文化风格融为一体的种包容和多元是真正的中华文化。

这种文化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浪潮提供远远不断的灵感和吸收力!
再次,水乡古镇的工商联动、特色鲜明表现出社会经济价值。

宋元后社会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富庶全国,作为国家粮仓和财政支柱,真正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

及至明清,稻米、棉桑、纺织、冶铁、造纸、印刷、造船、陶瓷等业蓬勃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与农业的发达相为表里,形成基于“乡脚”制度的原材料和商品集散交换的初步市场经济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涌现出大批的手工业、商业专业市镇。

如吴江的盛泽、震泽,湖州的乌镇、南浔以丝织业著名,松江的朱泾、枫泾、七宝是棉布加工中心,朱家角的米市,下沙、光福的刺绣业,善琏的制笔业,石门的榨油业,陈墓、干窑的砖瓦窑业等。

这些市镇一头连接着中心城市,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繁荣的基础,一头连结着农村,带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在江南几百里方圆内形成一个繁密和发达的市场网络,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展现了建筑艺术价值。

江南水乡城镇从总体布局到具体单体,都与水密不可分,通过河道、街市将商店、茶馆、桥堍、河埠、祠庙等多样化的空间联结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套功能完整的水乡社会网络。

小桥流水、水巷窄街、深宅大院、粉墙黛瓦、碧水绿树,和谐而统一,丰富而纯朴。

水乡城镇中所体现的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经济的观念、家庭的观念、人的心理与居住的空间层次的契合等,都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中国城镇规划
和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2.和谐人居的永续性
承载着江南传统历史文化和居住传统的水乡古镇因其浓厚的人民性、活跃的生命力,具有面向未来的启示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新社区提供绝佳范例。

首先,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江南水乡古镇没有现代改天换地、人定胜天的骄躁,处处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取材自然、因地制宜、集约有序、有机循环,这正是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的人居发展模式。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不是形而上的理论口号,需要内化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准则和日常行为中。

以江南古镇的市镇布局、居住环境为依托,以当地居民时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为源泉,这些有内生发出的和谐、环保的理念如果得以足够尊重、合理引导,不仅将极大动员居民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其次,诗意栖居,多样风情。

水乡为文化遗产数量巨大,水乡佳肴物产丰富,水乡建筑韵味无穷。

相比于欧陆风、国际化、千篇一律的新城镇,这样的历史城镇更符合中华文化的审美,更能使居民有归属感,对游客有感召力和感染力。

最后,原真留存、传承文化。

城镇的发展不一定要拆除旧房建新房,这些古镇本身就是重要的财富。

古镇的历史文化依附在这些物质形态上,按历史原样的整治和修复就是留存了历史文化,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新城镇的文化基础和源泉。

二、保护江南水乡古镇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一个民族就凭藉这些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得以认同、延续和发展。

合理保护利用江南水乡古镇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多层次、全方位的现实意义。

1.留存民族文化遗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
江南水乡古镇是汉民族在江南地区千百年来生存发展的见证。

保护好江南水乡古镇,是留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2.增加居民收入,引导民众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交流互动
江南水乡古镇雅致多变的城镇空间、悠闲轻松的生活节奏、亲切纯朴的邻里交往、家庭化生产的丰富多元,与现代社会快捷而单调的生活相比,显得弥足珍贵。

保护和合理利用江南水乡,展现诗情画意的水乡风光,传承江南卓绝的文化集萃,有利于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欣赏和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文化交流的窗口,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形成文化发展特色,促进经济发展,为全国城乡建设提供借鉴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相关的文化研究、文化创作以及新型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地方文化产业链,形成多元化、集约化的文化生产核心基地。

以水乡文化为核心,发挥水乡原有的专业市镇与乡脚腹地一体化的布局特色,联动城市、辐射地方,形成区域优势,为全国的城乡建设提供有利借鉴。

4.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减小城乡文化不均
保护江南水乡是从建设乡镇地区文化品牌和文化生活的关键节点出发,提高乡镇自身的文化活力。

发动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的力量,既要保护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又要完善文化布局和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减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实现文化惠民,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让。

三、保护江南水乡古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日前,中共浙江省委部署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工作,顺时应势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在内涵上依托我省独有的自然、人文等特质,着力重塑水清岸绿天蓝的生态风貌,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城乡环境,不断提升富饶和谐幸福的发展指数,更好地实现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发展与共享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两美”愿景催人奋进,打造江南水乡典范时不我待,全省上下既要着眼长远,咬定目标不放松,也要立足当下,步稳蹄疾跑起来,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为此建议:1.把开发“浙江古镇建设”,上升到深入贯彻省委“两美”建设,顺时应势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及时出台浙江古镇建设实施意见。

2.明确发展浙江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民资参与”的原则,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搭建发展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平台。

3.全省排摸筛选古镇的情况,加大投入,在基础设施、文物古迹保护、古镇生态等方面充分高度重视。

4.加强浙江古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弘扬浙江古镇历史文化的精髓。

不断为浙江古镇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使之发展成为我省的特色古镇,并不断走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