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 战略选择: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相协 调
• 工作摆布:突出位置、重要目标、重 要职责
• 指导思想:发挥劳动者、用人单位、 政府、社会组织的作用
• 宏观政策: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经济政 策和社会政策
• 具体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2. 公平就业的思想:旗帜
• 规范的对象:各级人民政府、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 构
• 统筹不同群体就业:普通类:城镇新增劳动力 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就 业。特定类:残疾人、妇女、少数民族劳动者、 传染病源携带者、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 员等。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4. 市场就业的思想:核心
• 市场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 业、政府促进就业
4.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 是促进就业的现实要求
• 零就业(无就业)增长:高增长,低就业。 •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
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 业增长的百分点。我国就业弹性系数80年 代为0.303,目前是0.105。 •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扩大就业 取决于经济发展而不依赖于经济发展。
• 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是促进 就业的现实要求
•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促进就业的根本宗 旨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促进就业的首要任务
• 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无限供给向短缺转变,农 业富余劳动力供给为零。
• 部分学者:初等劳动力已经从供过于求转为供 求平衡,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供不应求,将来有 可能出现整体供不应求的局面。
5.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是促进就业的根本宗旨
• 和谐社会的本质特点: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
• 充分就业: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 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 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失业率5%左右。
•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到2020年,城镇调查失 业率控制6%以下,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00万 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左右),社会平均失 业周期控制在半年内。
• 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 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包括户籍、住宅、 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 就业、保险、劳动保障、婚姻、征兵 等10余种制度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在现行政府管理体制下制定和实施 的《就业促进法》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3. 统筹就业的思想:方向
• 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三个体系(组织管理、就 业服务、职业培训)、一个市场(城乡一体化 劳动力市场)和一个制度(城乡劳动者平等就 业制度)
• 统筹不同地区就业:第21条(不同地区、民族 地区)。第57条(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 区、困难人员集中地区)
• 与劳动力就业直接相关的部门:发改委、 教育、商务、劳动保障、人事、农业、外 国专家局等等
• 涉及到的问题:主管问题;劳动力市场、 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问题;职业 教育和培训的相关问题;来华外国专家的 管理和服务问题;与对外劳务输出和境外 就业。等等。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制 定和实施的《就业促进法》
• 第七条、二十四条规定了劳动者和政府在自谋职 业中的要求。在第四章就业管理和服务要求政府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 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 实行有利于就业的财政、金融和税费政策,
• 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以及外商投资 职业中介和境外就业服务等内容。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 促进法》讲稿
2020/11/18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 《就业促进法》是我国就业领域首部基本 法;是基于中国国情,着力于解决中国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问题,规范和指导 走有中国特色就业促进道路的工作总纲; 是中国就业工作由政策时代迈向法治时代 的重要标志;是就业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 期的里程碑;有利于我国劳动力要素市场 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进一步成熟。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特征二:突出的体制特点
• 在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就 业促进法》
• 在现行政府管理体制下制定和实施的《就 业促进法》
• 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制定和实 施的《就业促进法》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在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制定和实施 的《就业促进法》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法律体现
• 两者关系:第一条提出促进经济发展与扩 大就业相协调的立法宗旨
• 工作要求:体现在突出位置和重要目标上 政策要求:体现在第二章政策支持中,包 括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鼓励发 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投资和建设项目要带动就业,等等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 劳动保障部: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基 本格局不会改变。十一五期间,供大于求的总 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稳中有升;就业 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 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 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 消除。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法律体现
• 短期内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新需求:劳动力素 质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 等在短期内都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 体制转轨时期结构性失业更突出: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 教育体制的调整和改革,以及社会文化层面就 业观念转变等。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 市场就业权利: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权、自主 用人权
• 市场就业环境:公平就业、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就业服务、个体经营指导服务
• 市场就业能力: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 培训
• 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干预:政策支持和就业 援助、就业服务和管理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二、如何领会和掌握就 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
• 保护的对象:妇女、少数民族劳动者、残疾人、传染 病病源携带者、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
• 歧视类型: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 政府职责: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权利,保
障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权利;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 就业歧视;对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帮助 • 用人单位义务:招用人员应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 平的就业条件。招用女职工的特殊规定,包括拒绝录 用、提高录用标准、规定限制内容。招用人员时适当 照顾少数民族劳动者 • 诉求途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 “扩大就业”四个字全文直接出现9次,第一 章共十条出现5次,第二章共十四条出现4次。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2.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是促进就业的重点内容
• 总量失业(经济型):劳动力总供给大于 总需求引起的失业
• 摩擦性失业(选择型):人们在不同地区、 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 而引起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生计型):现有劳动力的知 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经济 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 等)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失业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 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
• 对新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17大更高要求。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法律体现:和谐社会就业工作三大任务
• 《就业促进法》开宗明义,促进就业是为了促进 社会和谐稳定。九章六十九条6460个字,围绕到 2020年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和长远实现充分就 业的目标,完成和谐社会就业促进三大工作任务: 1.扩大就业机会,所有有劳动力能力和就业愿 望的劳动者都能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准备就业状 态。就业机制比较完善。 2.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建立平等就业制度, 实施公平就业的政策,消除就业歧视,使所有劳 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 3.提高就业质量,大多数劳动者就业比较稳定。 劳动关系相对稳定。劳动者素质较充分开发。
• 市场化是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作用持续增大, 促进就业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增 强,市场就业机制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 国际化是国民经济全方位开放和接轨,全面参与 国际分工和合作的过程。核心之一是劳动力要 素的跨国流动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法律体现
• 《就业促进法》第二十条:“国家实行城乡统筹 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 度”,并对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和异地转移 就业作出了具体法律规范。第二十二条要求各级 人民政府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
就业促进法讲座《就业促进法》讲稿
3.处理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过
程中的就业问题,是促进就业的战略选择
•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农业社会向 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核心 之一是人口就业结构的变迁
• 工业化是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 断上升的过程。新型工业化强调人力资源优势
• 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覆盖范围比较窄, 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部分社会 群体保障待遇不合理,特别是城乡社会保障不 平衡和不衔接等。总体上看,与就业相关问题: --4500万失地农民无社会保障 --1.2亿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多数既没有纳入城 镇社保,也缺乏农村社保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基本没有解决 --老工业城市、贫困农村大部分群体无社会保 障
• 《就业促进法》第一条就提出:“促进经济 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第二条继续提出: “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 位置”,第四条又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 标”,第十一条再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政策支 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 和培训、就业援助等五章业务内容,通篇贯 彻扩大就业的法律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