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学全套课件

经济法学全套课件


2、认为经济法是“调整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 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是“企业法说”。它在经济法和经济法学初创 时期,对于经济法现象和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型法 律部门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迄今在 阐释经济法的性质和地位方面仍有着积极意义。 但是,“企业经济法说”的范围和调整对象过于 狭窄。
3、认为经济法是“法在调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过 程中所形成的法制度、法形式和法方法的总和”。
它是关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法,包括国民经济 组织法、经济活动法和经济秩序法。
4、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作为经济管理 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间接宏观调控性经济关系”, 其他平等性质的经济关系、商事主体间的商品货 币流转关系、国家作为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间的 直接管理性经济关系等,则分别由民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96年)
当然,经济法并不片面、孤立地强调经济关系 的直接国家意志。国家管理和参与经济生活的根 本目标,是为了使经济主体在有序化的经济状态 中保持和发展经济活动,从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必须从这一基本点上了解经济法的产生及其与 国家的关系,否则就可能造成对经济法本质功能 的扭曲和错误认识,从而将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混为一谈。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我们认为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 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 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 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由此可以看出: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的经济关系有:国家经济 管理关系、经营协调关系、组织内部经济关系和 涉外经济关系。
市场规制和维护竞争立法方面: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1997年)等。
二、现代经济法产生的主观条件
国家立法机关的意志和一定的经济法学的形成 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主观条件。这个条件称之为 主观条件。
三、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经济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与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二十年里, 在经济立法和司法等方面开创了经济法制的新时 代,目前,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法规范性文件体 系,在我国已初步形成。
自然资源与财产管理立法方面: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等法律先后出台
6、认为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 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 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这是在中国经济法学界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协作说” 。
该学派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的 服务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今天的眼光来 看就是公法和私法的因素融为一体的特点; 因此,调整这些关系的法律规范,超出了传统 民法和行政法的范畴,应称之为“经济法”。
一、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基础
法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经济基础,它正是基于调 整经济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 分,法的产生和形成也受到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特 别是国家的直接影响。
经济法产生的客观条件和背景:
从根本上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乃是现 代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不断提出社会化的要求。
预”、“宏观调控”等新的做法,加强组织管理经 济 的它国们家以职“能有。形之手”直接、具体地干预和参与经 济 生活,以国家的经济集中限制私人财团的垄断, 以社会总代表的身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如通过 限制或禁止托拉斯、卡特尔等,防止市场竞争秩 序及其活力受到破坏;通过国有化和政府投资建 设,控制那些有关国计民生和为整个社会服务而 不宜被私人垄断的重要产业部门;制订国家计划 和产业政策来引导经济的活动。
经济法形成的一般原因和规律是:
社会化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化导致现代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广泛而深刻的调控; 国家“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 的协同并用。
第二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关于经济法概念
1、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和各种经济 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或者是“国民经济管理和经济组织之间,以及它 们与公民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国家机器职能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自由竞争经济向垄断性经济发展中,财团 实力的膨胀,国家政权也直接或间接地为财团 所控制,成为服务于财团利益的机器。市场失 灵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经济危机频繁产生。
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显然是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的。 于是,国家不得不改变被动的不干预政策,逐步 扩大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国家干
经济法学
主编:潘静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本教材共分四编、二十一章内容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编 经济组织法 (第三章~~~第八章) 第三编 宏观调空法 (第九章~~~第十七章) 第四编 经济运行法 (第十八章~~~第二十一章)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概念、本质和地位 第一节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