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驾驶员
-----环艺201105
彭毅
行车路上,不论是在宽敞的马路,还是在狭窄的胡同,经常遇到一些不守规矩的司机和不文明的驾车方式。
或是在不允许拐弯的地方拐弯,在不允许掉头的地方掉头,或是违章超车,随意停车等等。
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你争我强,谁也不让,结果是犬牙交错,挤成一团,谁也动不了。
这些不文明的驾车方式通常都违反了交通规则,许多争端和车祸也由此产生。
一项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民用车辆保有量超过2500万辆,而拥有汽车驾驶执照的准司机数倍于汽车保有量。
司机和准司机在全国人口中的基数如此之大,这些人是否遵纪守法,能否做到文明驾驶、礼让三先,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汽车驾驶员,对于整个国家的道路交通安全,人民的生命安全,乃至全社会的文明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汽车驾驶员呢?
做一个合格的汽车驾驶员,首先要有法治观念,要熟知各项与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模范地予以执行和遵守。
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统率其他各项交通法规的总纲。
这部法律有许多新内容,不管老司机还是新司机,都要下功夫学好和精通这部法律。
其次,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并对自己驾驶的汽车了如指掌。
在驾校学了几十天,拿到了驾照,是远远不够的。
在平时的驾车实践中,要多与老司机交流,多向他们学习。
学习如何在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和特殊路况下驾驶,如何处理紧急情况。
同时,也要多了解自己的爱车,多看几遍汽车说明书,了解每个按钮和开关的功能、作用,了解显示屏每个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文明驾驶。
并线超车,要留有足够的提前量,并要打灯提示别人。
不要开“霸王车”,不能强行超车、并线。
在一些狭窄路段,先让对面的车过去。
在行车中,充分尊重你的驾驶员同行,尊重他人,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如果人人都能文明驾驶,礼让三先,交通事故一定会大大减少,道路拥堵也会大大缓解,驾车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岂不是皆大欢喜吗?
第四,要充分照顾交通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很低,并且许多道路是汽车与非机动车、汽车与行人混行。
由于国情所限,未来几十年汽车的保有量也是有限的。
绝大多数中国人无车可驾,他们也要出行,也要上路,而道路是有限的。
因此,每一个驾驶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平等对待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这一交通弱势群体,与他们和平共处。
第五,要有平和的驾驶心态。
遇到堵车,想一想大家都在堵,又不是你一个人,也就心平气静了。
旁边的车并线不打灯,抢道而去,由他去吧!反正遵守交规不
吃亏。
开车时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良好心态,也是检验一个驾驶员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合格的汽车驾驶员应具备的预防事故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首先要有法治观念,要熟知各项与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模范地予以执行和遵守。
要充分照顾交通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很低,并且许多道路是汽车与非机动车、汽车与行人混行。
由于国情所限,未来几十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也是有限的。
绝大多数中国人无车可驾,他们也要出行,也要上路,而道路是有限的。
因此,每一名驾驶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平等对待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这一交通弱势群体,与他们和平共处。
熟悉和掌握汽车安全行车系统。
通常我们把“人-路-车”构成的系统称为交通系统。
汽车安全行驶系统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所涉及的因素是汽车驾驶员的自身素质、操作行为和车辆技术状况。
在汽车行驶中只有这三个要素相互协调并且与周围环境保持适应状态,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
实际上汽车安全行驶系统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
如:汽车驾驶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自身素质、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安全行车知识、驾驶员操纵技术;驾驶员操作行为包括操纵习惯、各种道路条件下的操作方法、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操纵方法,各种交通条件下的操纵方法;车辆技术状况包括:整车技术性能,发动机总成技术性能,底盘总成技术性能和汽车使用可靠性。
这人复杂内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因素对于总的系统的重要性尽管并不一致,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在某些场合也有可能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汽车安全系统中要达到安全的目的起决定作用的是“驾驶员行车素质”在驾驶员素质中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即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必需的身体素质,就不能发挥具有安全行车知识和驾驶技术的作用。
如果其它因素都具备只是“精神状态”不佳也会破坏驾驶员安全行车素质,驾驶员素质的决定性是有条件的,如果在行车,并停止其开车则有“素质”引起的可能性就被消除。
如果驾驶员素质条件具备,但是在行驶中出现不当的操纵行为或车辆技术状态不佳,也就可能破坏安全行车,此时,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操纵行为,或车辆故障。
在路途中,驾驶员通过自己的感官收集来自道路、交通等的各种信息,经过分析判断做出各种操作动作,通过汽车各个操纵机构使其做出相应的运动,一次控制的结果如车速与方向往往与希望有偏差,此时汽车的运动情况又做为新的信息反馈给驾驶员、驾驶员将其头脑中的予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出误差量再做出修正误差的操纵动作,如此的反馈不断通过多次控制,最终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如果由于外界干扰或内部的其它原因造成驾驶员对信息判断失误或者汽车控制失调造成行驶状况同予定目标间的误差无法消除时,则将会造成出现事故的可能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实质上看事故是由于系统内部“失调”或“失误”造成的外界信息的反应错误所致。
因此,事故的出现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从总体上讲,事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情况都不可能事先预测是偶然发生的,但从每一件事故的起因及发生过程分析都具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能够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内在的原因则这类事故就可以避免,这就是事故的“必然性”所在。
如
“雾天行车”时有视线不清的信息,“弯路行车”车速快有离心力作用的信息,“冰雪路面”的有路滑信息,异常交通有需要提高警惕的信息等。
包括驾驶员、车辆在内的汽车安全行驶系统如果对这些信息不仅接受,而且通过内部协调后,做出必须的正确反应,或者通过反馈系统修正达到正确反应,就可以避免事故实现安全行车,因此通过系统分析、能从事故发生的本质上认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对于驾驶员都会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增长消除事故的信息,抛掉“撞大运”的思想,切实做好安全工作。
在事故中,也有属于在外界的信息不真实或“没有”信息的情况下发生的,往往事到关头什么措施都来不及,这些事例往往成为驾驶员认为“事故难防”的理由,事实如果驾驶员平时能注意学习安全行车知识,行车中除注意危险对象的直接信息外,还能注意交通环境中的间接信息,并相应采取措施,上述情况下仍可避免事故。
因驾驶员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处于强烈的视觉干扰或分散注意力的环境中,这种信息未得处理而“丢失”的现象会变得严重起来,由于驾驶员处理信息存在着个人问题的差异,有的属于生理机能原因,有的属于训练程度和经验多少因素,但是处理信息的特性是共同的。
如果,从汽车安全行驶系统的不发生事故的条件考虑,则需要保证驾驶员在其所处的驾驶环境中传递信息速率应不超过驾驶员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尽量减少和避免信息“丢失”的情况发生是保证整个系统与交通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首要条件,为了实现安全行驶,必须注意驾驶处理能力这个特点,采取适当措施,从本质上只有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的素质,才能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安全行车创造条件。
努力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素质,在汽车安全行车系统分析中,驾驶员安全行车素质做为系统三要素之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驾驶员预防事故的能力,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素质。
驾驶员安全行车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安全行车知识和驾驶操作技术。
其中对于驾驶员造成肇事的原因归纳如下:技术不佳、酒后驾车、麻痹大意、乱停乱放、通过交叉路口不减速、无牌、无证驾车、转弯速度过快、跟车距离近、夜间行车观察不力、疲劳驾车、车况差、强行超速、超员、超载、超速行驶、对路况估计不足、互不相让、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措施不当、惊慌失措等。
因此说行车事故主要的原因常常是驾驶员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共同促成的,事实告诉我们解决行车安全问题关键在于提高驾驶员队伍素质,增强交通法律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
驾驶员不但要掌握车辆行驶特性,还要熟悉自己车辆性能,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汽车的各种特性、车速、马力、车身质量都相应提高,车辆的操纵性、稳定性和制动的方向性及惯性力都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安全行车中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做到出车前想一想,看一看,坚持途中检查和回场后保养,掌握安全行车系统知识增强安全行车意识。
做为一名驾驶员要学习交通安全心理学,注重心理健康。
从驾驶员-车辆系统的观点认识事故的实质,正确认识事故出现后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和预测行车事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系,为消灭事故增加信心,建立科学的依据。
严格训练,提高技术水平。
正确的驾驶操作是保证安全行车的前提,为此对所训驾驶员进行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在实习期间要增强自我跟车训练实践,掌握车辆运动规律,提高自己独立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避免“职业杀手”的出现。
参考文献:1 刘桂萍.《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水运,10,225.226
2 刘雁飞.吴朝辉.(2006).《驾驶ACT-R认知行为建模.浙江大学学报》,10,1657.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