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匡超人》教学指导课件

《匡超人》教学指导课件


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 8-9段,思考:
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 据是什么? 自私蛮横 ——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 ——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 ——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知 ——吹嘘自己(第9段)
匡超人的人生阶段:
• • • • • 打工失败 求学受阻 附庸失望 偏门捞财(赌场的抽头,考场枪手) 时来运转,官运亨通
小说节选情节:
• • • • • • 匡超人发迹(1) 潘自业遭祸(2.3) 停妻再娶(4.5.6) 回乡取结(7) 拒看潘三(8) 路遇牛匡超人本当设法营救, 至少应当到狱中探望,方合朋友之义。但当他知道潘三案可能 牵扯到自身时,原先的恩情就都抛之脑后了。他惟恐祸及己身, 于是,赶紧逃走(这样的事情以前也曾经做过),去投奔自己京 中的老师。又不好跟自己的妻子说真话,就编出了一番谎言, 妻子不从,就再三威逼。其言语的急切、行动的迅速,表现了 内心的急功近利。当潘三托人从狱中捎话给他,请求帮助的时 候,他干脆以一套虚伪的官话挡驾:“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 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 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和势利。当蒋刑房对此提出质疑后,匡超 人则干脆赤裸裸地表示:“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 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活脱脱一幅忘恩负义的嘴脸。如 果说前面不敢去探望潘三是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的话,那 么考取教习,步入官场后不去探望潘三,则纯粹是惟恐影响自 己的前途,正如他自己所说将是“一生官场之玷”。可见,功 名富贵、个人荣辱,永远是决定他的选择的最重要砝码。有人 说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并不真实,原因在于性格转变太 快,前面没有很好的铺垫。但如果联系到他在杭州时所结识的 那些文人攀龙附凤、附庸风雅的虚伪、做作与势利,长期混迹 其间的匡超人耳濡目染,羡慕荣华富贵,从而生出一些“势利 见识”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 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 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 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 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 劣的社会风习。《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 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 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 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 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 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 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吴敬梓冷静的讽刺风格。 在整部书中,作者对于自己笔下无智、无聊和无耻 的人物,并没有混杂强烈的同情、愤慨和厌恶之情, 只是持冷静的旁观态度,客观写来,却具有一种强 烈的感染力。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 者不落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比如, 匡超人对着牛布衣胡吹自己选文的精妙,却不料露 了怯,作者把他的话客观记录下来,不做任何评论, 但匡超人无智且无耻的嘴脸昭然若揭。再比如,做 官之后,对家里人的嘱托:“就是那年我做了家去 与娘的那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家请酒,叫娘也穿 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哥将来在家,也要叫人称 呼‘老爷’,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 子。”作者不着一字评论,匡超人那种得志猖狂、 颐指气使的神情历历在目,不由得读者不产生一种 深深的厌恶之情。
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 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所处 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 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 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思考”导引
一、对于自己不去监狱探望潘三,匡超人先是用一套 虚伪的官话挡驾:“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 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 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当 蒋刑房对此提出质疑后,匡超人则干脆赤裸裸地表示: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 他的。”对于自己停妻再娶的行为,匡超人有过踌躇,但 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 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 ”这些话可能有自 欺欺人、平衡自己内心不安的成分,但他更相信自己的选 择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惟一法则。这就使得匡超人的悲 剧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匡超人在《儒林外史》人物中的关系 ……
严贡生 长兄 严监生
娄府二 公子
匡超人
助资 选家
表叔
蘧公孙
路遇 荀玫
马二 先生
遇路
范进
录选
王惠
周进
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
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 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 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 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 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二、从这两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 匡超人的虚伪、无智和无耻。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原本淳朴善良的青 年士子精神生命毁灭的悲剧,告诉读者, 在封建的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 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生活其 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 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 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 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回来, 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 匡超人流落异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 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 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 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 文章”。其孝心和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 县,在他的提携之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 人。后来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 的帮助下,来到了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 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 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 一些银子,又在潘三操办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 节选部分,匡超人蒙老师召唤,“平步青云”, 于是就开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有了许多势利、 悖德的言语和行为。
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潘自 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路 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 蜕变。转折点是岁考的成功:取在一等第 一,又被宗师题了优行。此时的匡超人可 谓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也就在此时,心 里也就开始“添出一些势利见识来”了。 果然,他其后的言行暴露出一个“得志便 猖狂”的小人嘴脸。这集中表现在对待潘 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两件事上。
第二件事是匡超人的停妻再娶。匡超人本已 有妻室,但当李给谏问起,却因为自己的“丈人 是抚院的差”,惟恐被人小瞧,所以回答没有。 不料李给谏却想把外甥女嫁给他,他也曾经有过 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吸引着他,最终还是答 应了下来,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全把在老 家受苦的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除此之外,匡超人对待元配妻子丧事的态度 以及与牛布衣的谈话,也都处处表现了步入官场 之后的匡超人人格的蜕变。
匡超人在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这主要表现为他是小说
中惟一一个全程被描写的由善变恶的典型,也是前 后性格变化最大的一个人物,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
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的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不过三回的篇 幅)。在他的身上,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他的腐 蚀最为明显:当匡超人在家侍奉久病的父亲,敬事兄嫂,亲 睦乡里,表现出人性的淳良时,他只能是个卖豆腐的小百姓; 而当他混迹于斗方名士之中,附庸风雅,追名逐利,以及在 潘三手下包揽词讼、做枪手代考之时,道德上已开始堕落, 却开始拥有了荣耀和富贵。通过这样一个原本淳朴善良的青 年士子精神生命毁灭的悲剧,作者告诉读者,匡超人在正常 的社会里,理应具有正常而美好的人性,然而,在封建主流 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 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 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 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纯朴的本性。
相关主题